张存高:胶片电影中的改革开放40年
40年,天翻地覆;40年沧海桑田;40年斗转星移。
40年,让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今成经济强国。
40年,让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青山绿水。
40年,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走入不惑之年。
有人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遵义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让稚嫩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于是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二次遵义会议,他让一个饱经沧桑,历经十年内乱连人民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文明古国,真正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的东方强国。
虽然,我很荣幸能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有着40年重叠的人生轨迹,但对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触动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惠及14亿中华儿女的切身体会却源于今年夏天一次乡下电影。
2018年的夏天比以往似乎更炎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我便近20年来第一次举家到乡下老家过暑假。
以前每次回老家都是来去匆匆,和父母吃顿饭后便回到阆中的家。所以对农村近年的变化,更多的是停留在道路比以前更宽了,路面比以前更平了,人人都能吃饱肚子。
尽管每年都有寒暑假,但真正回到乡下,较长时间居住在乡下的时间与次数并不多。所以,如果回到乡下老家,偶尔帮父母干点农活,也是必不可少的。
乡下的生活,早、晚七点钟我们村的文化站总是准时广播。听父亲讲,村里干部说这样既能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适时地知道一些新鲜事儿,又能丰富村子里的文化生活。
一天下午,我和小孩正在院坝中把父母把铺在地上喂猪的玉米往屋子里收拾,忽然广播播出了通知。
还是老人听力更好,父亲首先明白了通知的内容,他告诉我们说:
“今天晚上村文化站有放电影。”
我仔细一听,果然是村文化站为了让村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要在村文化广场放映电影。
“凯娃(小孩小名),吃完饭和你爸爸去看电影吧。”父亲说。
“我经常在电视和电脑上看电影。”小孩的回答告诉我,今晚他并不想去看电影。
“爷爷的话表面是让你去看场电影,其实是想让你去看看,露天坝子的电影和影剧院的电影有什么不一样。”我充满自信地说,“农村电影,肯定和城里影剧院中的电影不一样。”
因为,尽管我已经有20年没有看过电影,尤其是农村电影,但小时候乡下看电影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印象中的农村电影就是“大盘电影胶片+粗白布银幕+模糊的效果”的模式。至今对小时候电影的回忆是苦涩的,但它将成为我记忆拼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一说到电影,我总是说不完的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们老家,谁家有什么大凡小事,如男娶女嫁、亲人离世、老人祝寿、孩子升学等,都会放场电影,或趋吉、或避凶,这仿佛是一种习俗,与家中贫富无关。其实,那时候村子里的富人,也就是每年二、三月家中还有少许余粮的人。我们家是年年青黄不接,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只有靠向邻居借粮食才能度过这段日子,婆婆过世时也都放过电影。
那时候的农村,广播都是稀罕物,更别说是电视、电脑呢,在大人小孩的眼中,电影仿佛就是“高、大、上娱乐”的代名词。
但是没有父母的允许,我们看电影几乎是不成行的。值得庆幸的是,我总是有办法,那就是对母亲的东磨西缠,只要母亲同意,父亲是很容易同意的。晚上出门时他们还会为我准备一个装有桐油的照明竹筒并千叮咛万嘱咐注意安全。
当然,有时候的困难还来自于当时已经年逾七旬的爷爷。
他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电影,电影,看多了就成了瘾,像鸦片一样戒不了!”也难怪爷爷,他既没有上过学,更没有见过什么是电影,所以 “影”和“瘾”不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时的电影通常是由一长条电影胶片缠绕形成的,放映人员每天要去县城里换电影片子。在放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影胶片被卡住,他们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就是把卡住过的有皱褶的胶片用手指头撕掉,随着电影放映的次数越来越多,播放的时间便会越来越少,“模糊”二字足以描述那时候电影的清晰度。当时的电影放映通常由两个人完成,一个人放映,一个人负责供电,主人要负责对电影放映的一切设备来接去送。
如果遇到吹风下雨,那更是要吃尽苦头,但只要能看一场电影,对当时的我们来,心里始终是美滋滋的。
日历翻到21世纪,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胶片电影,已经成了历史。电视、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再也不像几十年前,要几经磨缠,才手拿油筒,冒着危险摸黑行驶一两个小时才能看一场内容并不齐全并且模模糊糊的电影。现在的人们是足不出户,便能看到套套精彩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新闻时事,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当我这天晚上带着小孩来到村文化广场时,些许遗憾与惊讶并存。
虽然是晚上,借着放映镜头的淡淡余光,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文化广场建设的非常漂亮,极富创意的设计中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同时,虽然包括放映人员在内,文化站只有两人,但他们还是为今晚到来的每一个人准备了凳子、纸杯和开水。
呈现在眼前的电影画面竟然十分清晰。我带着小孩悄悄来到放映机旁,哪里有什么电影胶,放映设备和方式和城市中影剧院里的一模一样。
我轻声问放映师傅:“师傅,怎么没有电影胶片了呢?”
师傅的回答,让我仿佛感受到农村的变化比我想象容易的多。
“我们放电影早就没有电影胶片了。我们都是将电影视频资料放到
储存卡中,再将储存卡放在高清数码投影仪上,就可以实现播放,都是高清视频,而且全免费。虽然是在农村,但胶片电影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们的仪器设备,放映方式与影剧院的完全一样。”
不知道,到底是我落伍的太快了呢还是农村变化的太快了?
虽然,没有能够让小孩见到已经成为历史的胶片电影的放映,心中略感有点美中不足,但由胶片电影到高清数码电影,我深深地明白:是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一个个曾经贫瘠、落后的偏僻农村,变成如今的水清山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飞。
40年的改革开放在悄无声息中,让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华大地春风化雨般的变化:富裕的物质,正让14亿中华儿女的生活蒸蒸日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开花结果;金山银山般的青山绿水;优雅宜人的居住环境。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有更多、更高的期待与憧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