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李晓龙:感悟延安邮政的四大变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感悟

发布时间:2018-11-12  来源:民进陕西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我是一名“老”邮政了。1989年从陕西省邮电通讯技术学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延安市邮电局工作,目前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延安市邮政分公司投递局局长。近30年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延安邮政发生的每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时的邮电局分营到邮政局,到现在的延安邮政公司,它的每一次变化,无不印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痕迹;它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切身体会,刻骨铭心。”

  在刚进入邮电局的时候,我在延安市姚店乡任投递员,负责投递报刊、信件、包裹等工作。“头戴邮政大沿帽、肩背绿色大邮包,骑一辆绿色的大梁自行车”,也许我一说到这里,大家便都能回想起以前投递员样子了。当时的交通、,通讯方式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一个乡镇能有几部手摇的电话机就不错了,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电视,了解外界信息基本上靠报纸和收音机,与外界联系基本上靠信件和电报,所以像我们这些投递员进入村庄投递的时候,车铃一响,就能聚过来好多人,争着看有没有自己的邮件。那几年,我负责近10个大队和21个自然村的投递工作,每天都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带着五、六十斤的邮件,投递里程达35公里。当时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因为村庄基本都是土路,下雨以后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骑车。每到春秋两季刮起大风的时候,漫天的黄沙刮得人眼都睁不开,天天浑身上下都是土;而到了冬天,当下起鹅毛大雪时,就又常常浑身是雪,所以老乡们春秋时节就叫我“土人”,冬天叫我“雪人”。虽然辛苦,可那时刚进入工作状态,热情非常高,为了老乡们能及时收到报刊、信件,无论变成“土人”还是“雪人”,我都是风雨无阻,一路狂奔。记得有一次投递中走到投递终点“柏林湾”村时,天下起了大雨,当时的土路基本不能行走,全是胶泥,我为了能使用户及时看到报纸、收到信件,关键是有一封加急“电报”需要及时通知投递到位,我就冒着雨,推着车,挽着裤腿,淌着泥水去投递,路特别滑,一不小心掉到了路边的河里,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附近的村民看到我摔倒了,就赶紧回家给我拿干净的衣服让我换上,热水,热饭给我端来。当时的我真的是又冷又饿又可怜,可是看到村民对我这样的关心,看到收到邮件后用户高兴的样子,同时内心也觉得非常得感动,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1994年调回当时的延安市邮电局,改革开放使地方经济开始活跃起来,通过邮政渠道寄递土特产品和差旅包裹的多了起来。随着业务的加大,市局里决定成立大件包裹班,让我任班长,当时局里给配了一辆面包车和4名临时工。由于业务量比较大,加上班组刚成立,人员少且对业务不熟悉,其中三名还是女同志,所以日常工作很辛苦。在设备不全的情况下,我们每天都是用双手把邮件拉到屋里,第二天投递时再拉出来,然后由两三个人再把邮件装到车上。因为包裹又大又重又多,工作量确实很大,当时有的女同志都累的哭了。尽管当时的工作环境不是那么好,我们班组的每一名成员都仍然尽心尽力的完成着每天的工作。因业务需要,大件包裹班合并到了邮政速递部,车辆和人手都相应地增加了,但是任务也更重了,因为不仅要投递大件包裹还要投递特快专递,礼仪专递,高考录取通知书等,每天都要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七点。为了减轻的工作负担,我们采取四班轮流工作的方式,而作为班长的我从来没有休息过。1996年又回到营业部工作,被调到北关支局和南关支局任支局长,1998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邮、电分营,被调整为邮政中心街分局任分局长,2000年任邮政通信商城副经理。随着工作的调动调整,到县局任职交流,历经物流局、报刊局、邮区中心局、分销局、电商局,2017年又回到了投递局,主管全市邮政投递工作。回顾近30年来的工作经历,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以及发生在我身边的延安城市和延安邮政所发生的变化,我感悟颇多,主要变化有以下四点。

  第一个变化就是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从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出击。原来邮政都是坐等顾客来上门,爱来不来,特别是98年邮电分营前的那几年,由于程控电话发展非常快,许多客户都是托熟人来求着安装电话。邮电分营之初,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许多传统业务下滑,新业务又没有发育成熟。所以那几年,酒、奶、土特产、洗衣粉等什么东西都得卖,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生存,职工也都干上了营销。这几年,随国家体制的变革,陕西邮政开始了专业化经营,营销体系建设也逐步完善,职工个人的营销压力越来越小了,企业发展加快了,人均收入增加了,尽管个人营销压力没有了,但许多职工都自发地想方设法去寻找市场、寻找客户,开拓发展,通过营销来提高自身收入,不能不说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职工学会了换位思考。社会需要我们邮政,邮政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依托邮政网络优势来提供服务,作为国企,必须要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邮电分营前,邮政的业务比较单一,无非是“函包汇发”,现在是新业务层出不穷,邮政储蓄、速递物流、中邮证券、中邮保险等逐渐壮大。客户拨打全国客服11185电话,也可通过邮政网站、短信寻求服务,能及时跟踪邮件去向;可以在邮政各个营业厅及任何的便民服务站购买火车票、飞机票,及代交水电费等便民服务;还可以办理集邮、报刊订阅、报刊零售等网上征订,销售业务。服务中从小处入手,从小做起,真正的为千家万户着想,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投递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第三个变化就是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了并列的位置上,企业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大大的提升了。以前的邮政都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故步自封,不愿意与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业联合。窗口的服务质量“脏乱差”,营业员年龄偏大、技能低下,无论在办理业务速度和服务水平上,都达不到客户的要求。这几年,省市局领导提出了将邮政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要求,在社会服务中求自身的发展。延安邮政这几年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连年与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行了多套邮票、打造红色旅游、开发主体邮局,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快消品进村入户,开展了多项服务“三农”活动,在函件、集邮、物流、报刊等业务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此外,这些年,企业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严格把关,延安的邮政服务网点都全部进行了改造,宽敞明亮的服务场所、年轻高学历的从业人员、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提升,使邮政的形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

  第四个变化就是企业越来越人性化,关爱职工、惠民职工的政策越来越多。感觉最深的就是近十年来,各级领导对投递员的关心和爱护。省公司开展了温暖人心的“三保证、三关爱”活动,为全体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职工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保障等措施,全省邮政员工都能感觉到省公司的关心和关爱,感受到邮政大家庭的温暖。近年,省公司又出台了调整收投人员收入分配办法的相关文件,计件揽投、多劳多得的分配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收投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提高了投递人员收订报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家能够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发展理念。从2010年开始,公司对投递网进行了改造,新装修的办公室、新配备的办公桌椅,使大家工作起来更加舒心,为了能让劳累一天的员工洗上热水澡、吃上热乎饭,专门在投递的办公场所配备了淋浴间、小食堂。此外,还为每名投递员配备了电动车、摩托车、面包车,不仅减轻了投递员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0年的巨大变化实在太多,而邮政投递员就像一座桥梁纽带,连接着千家万户。“情系万家,信达天下”是邮政服务的永恒主题,看到现在的企业到处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当我们的投递员骑着崭新的电动车,穿着整洁的邮政制服,骑行在大街小巷中时,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自豪感。统一的着装、统一的装备,无形中提升了投递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展示了我们邮政人良好的社会形象,精良的设施条件让社会其它民营快递队伍羡慕不已。做为一名邮政投递员,服务好周边每一位用户,用我们的热情,真情,激情去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为一名邮政员工,我很荣幸,也很自豪,它平凡而神圣,其中,经历许多酸甜苦辣,但每次阵痛后取得的成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所以我要忠实自己的岗位,更乐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感恩社会,热爱祖国,为我深爱的邮政事业而奋斗!

  (作者系民进延安市委会文化支部会员)

作者:李晓龙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