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张跃平:我与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18-11-14  来源:民进北京市委会

放大

缩小

  197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起点。从1978到2018的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的奋斗历程,我也在人教社工作了40年。这40年来我只做了一项工作----校对,正是这个选择使我有机缘亲身见证排版及校对工作的发展历程。

  走进深圳,寻找梦想开航的起点。今年4月,我社民进支部在社党委的支持下,赴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参加了“感知历史,坚定信念”——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我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发展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0年来,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我们的祖国踏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腾飞之路。

  深圳之行使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40年来,从事校对工作的点点滴滴。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相对来讲,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又平凡,既繁琐而又枯燥的工作,还要耐得住寂寞。虽然辛苦,但是一想到人教社是一个拥有亿万中小学生读者的出版社,每天都有千千万万个教师在用我们出版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个学生是从我们出版的教材中获取知识,那种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中小学教材是我们的看家立命之本,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亡羊补牢,必须要防微杜渐,一旦遗漏差错,就会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爱心、耐心和细心去进行校对,决不可掉以轻心。在校对时,每当发现书稿中的一个个差错,我的心中就会有小小的窃喜,就会有一种成就感。40年来,正是这种工作中接连不断的获得感,使我走到了今天。我从一个普通的校对员,成为了我社校对队伍中唯一的技术副编审;现在专门从事校对的质量检查工作,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质检中心的终审专家。

  技术革新,引领排版工作的大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年代,物质条件及科技水平还十分落后,中国的印刷业尚停留在铅与火的年代,当年的校样都是靠传统的铅字排版来完成的,完全是人工操作,因而工效低下。

  在传统的铅排阶段,编、作者发的大部分都是手写的纸质原稿,排版工人根据这种原稿,先要一个个地拣字,再一块块地拼版,最后打印出校样。那时我们下工厂常常看到车间里的每一本书,拼成的铅版按页码摞起来有一人高,版子很沉,约30多斤一盘。每个校次之后,工厂进行的改版工作也是很繁重的。工人先要搬版子,找到需改动的那块版,再在版子中找到拣错的铅字,将其抽出换成正确的铅字,一切都是手工操作。校样上改动的地方越多,工人的劳动强度就越大,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是很难的。

  1983年,国内研制出了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现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技术很快被广泛用于出版领域。承担人教社教材印制任务的人教印刷厂陆续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铅排的校样逐渐被激光照排校样所代替,人教社各类中小学教材及图书的排版逐渐地由铅排向激光照排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排版系统的问世,编、作者开始以机代笔,直接用电脑写作,越来越多的手写原稿被电子稿所代替,排版人员根据电子稿可直接在电脑上排版了,改版时,排版人员也只需移动鼠标,在电脑上进行操作。这样,电脑排版彻底取代了传统的铅字排版,从而大大提高了出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理念升级,催生校对迎接新的挑战。校对的宗旨是消灭出版物中的“一切差错”,而这“一切差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排录中校样上出现的各种差错,二是原稿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差错。由于这两个因素就赋予了校对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校异同”,主要是消灭排版中的差错;二是“校是非”,主要是发现原稿中的问题,并提出质疑,由编辑排疑。

  由于电脑排版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校对工作的状况大为改观。在传统的铅排阶段,每一位编、作者所写的文章,字体和字形各不相同,校对员用铅排校样比照手写原稿进行折校时,既要仔细辨别手写原稿的字形,还要紧紧地盯住铅排校样上的每一个字符是否与手写的原稿完全一致,遇到写得模棱两可的字,校对员常常踌躇不前,要反复琢磨。由于工厂的排版错多,就使得校对员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校异同”当中去,而对“校是非”,校对员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顾此失彼,遗漏差错。

  随着电子稿的数量越来越多,排版人员不需要按原稿进行文字录入了,只需将电子稿拷入用来排版的电脑上,利用排版软件对编、作者的电子文件按技术要求进行版式处理,然后打印出校样。这种校样与未经过版式处理的,编、作者自己发排的电子稿出自同一个文件,所以使得初排的校样上,文字的差错率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原稿与校样的版面都清晰了,校对员查找原稿与校样“异”的担子减轻了,不像原来那样费劲了。但是电子稿中本身固有的各种差错,也同时“平移”到了校样中,如编、作者使用电脑写作时的失误、编辑加工的不足等等,都会表现在编、作者最初的电子稿中;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编、作者把原稿中的所有差错全部消灭在发稿之前,也是难以做到的。这种变化对以“校异同”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校对提出了新的挑战。校对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不应还把工作职责局限在“校异同”的范围内,而应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全面履行校对职责,在“校异同”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校是非”的功能。以适应新形势下校对工作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的校对工作很好地完成了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校对员凭借精、细、详、慎的职业情操,以及不断积累的辨别语言文字的经验和技能,通过质疑与排疑的方式,自觉地“校是非”,为人教社中小学教材及各类图书的原稿做了大量拾遗补缺的工作。校对工作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把“校异同”与“校是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实现校对功能,保证人教版教材的高质量。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秉承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主管。)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