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廖宏斌:我所经历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8-11-14  来源:民进四川省委会

放大

缩小

  1978年开始的改革,对于我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外婆和外公的一笔经济账。30多年了,我还是记得外婆劝我母亲再生个孩子,因为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了,土地包产到户了,如果再生个孩子,那么就可以再分到一个人的土地。外公则表示再生个孩子并不划算,首先,母亲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丢掉民办教师的工作,其次,再生个孩子,并不能够多拿到一个人的土地,因为独生子女可以分到一个半人的土地。

  第二次深刻感受到改革,是从1985年到1987年间的两次大裁军。如果没有改革,我的父亲应当会在解放军序列里一直工作下去;改革中,父亲所在的部队撤编,从军长到士兵都集体专业,父亲脱下军装到地方工作,为了解决100万专业军人的后顾之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待政策,我的母亲获得了一份集体企业的工作,从农民身份转为集体企业职工,我的户口也农转非成为了城镇户口。

  在我的中学阶段,90年代前期,父母所在的企业跟上时代浪潮,搞股份制改革。记得当时是要求每个工人用1000块钱买1000块钱的公司原始股,那个时候,懂股票的人很少很少,不少工人拒绝购买,一时间有些僵持不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最后靠的是市场经济的力量:不少成都甚至外省的人来到攀枝花,从工人手里买了购票指标,把股票买走了去,为这事,后来引发了不少家庭纷争。

  第三次感受到改革的力量,是我们上大学,我们上大学,是1998年,进校后大家就得知了一个消息:大学毕业生停止分配了。从当时同学们的反应看,对这事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从后来看,才明白这个政策是一个可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政策。比方说,我们初中的老师,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停止分配政策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基本不会有去转山沟沟的了,像我的大学老师,据她讲,当年分配的时候也是全国到处都有人去的。而我们这一届同学,来自稍微偏远点地区的同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北上广深之类的一二线城市。

  最近一次深深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就是父母退休了。户籍制度改革之前,人口流动是很难的。我记得父亲厂子里的老厂长,退休后还是住在厂里的生活区里,因为退休工资的发放、医疗服务的服务点都还是在户籍地区,一个人即便退休,他都没有随意搬迁、选择生活地的自由。我们刚毕业的时候,户口管理都还很严格,现在就方便多了。就以成都来说,只要有房子,就可以落户。最新的政策好像是只要有大学毕业证,就可以落户,对人口流动来说,实在是比过去那种出差住个旅店都要有介绍信方便的太多太多。

  现在,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科技水平一日千里,整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过去比恍若隔世。不夸张的说,如果现在能穿越回到1978年,告诉当时的中国人,2018年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二,人民整体生活已经步入小康,人人吃的饱穿的暖,住高楼、开小车、坐飞机……多半会被当成疯子。这40年的改变,可以说已经是出乎了人的想象。

  当然,随着改革,现在的社会,也出现了很多旧体制下不存在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比如黄赌毒又开始成为社会毒瘤,但我坚信,只要是能够继续保持改革精神,国家从上到下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解决问题,接下来的40年,民生必将越来越好,我们的下一辈,会如我们一般,过上小时候想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作者系民进四川省委会机关干部)

作者:廖宏斌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