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镜:时代与中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光飞逝。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是物、是生活、是世界的沧海桑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迎来的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我们身在其中,自然感受深刻。而即使是从未到过中国的国外群众,对此恐怕也颇能感受一二。
例如《时代周刊》。
这本新闻周刊,是1923年创立的美国杂志,作为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它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与中国相关,且常常被提及的,有它的几期封面。
1979年1月1日刊,封面采用了邓小平的单人像,邓小平被评选为年度人物,当期杂志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新中国的形象。
那是改革开放的征程刚刚开始的时刻,东方的这片土地正从长久的伤痕中慢慢复苏,中国人民正怀揣希冀展望未来。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对此十分关注。
1984年4月30日刊,封面是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站在冬季的万里长城上,带着笑容,手中拿着一瓶可乐,背后还可以看到长城上来往的游客。杂志的封面标题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在这张封面里,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1996年1月29日刊,封面人物巩俐,她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艺人。改变了之前中国人全是政治人物登上时代周刊的历史,随后,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艺人登上了《时代周刊》。
2007年1月22日刊,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这期杂志认为,美国在这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并且强调,中国经济发展之快目前可说是首屈一指,中国更踏上国际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外交事务,要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并不夸张。
2017年11月13日刊,封面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了“中国赢了”字样。据封面文章作者伊恩·布雷默介绍,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在内文《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作者布雷默认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
这个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但40年来中国的改变,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地方看见端倪。
同为亚洲国家,邻居日本曾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对于三国、汉字、唐宋诗词等具有不亚于中国人民的兴趣与热情。近年来,日本的电视节目里多次报道过中国的高铁、电商以及二维码移动支付。而日本NHK电视台不但以中国汉字等历史文化为背景拍摄过不少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还拍摄过名叫《中国力量》的现实纪录片。《中国力量》这部片子以中兴公司在埃塞俄比亚的通讯工程建设以及汉能公司的投资故事为视角,展现了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迅速而来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另一位邻居韩国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自来就对中国关注很多,研究也比较深入。近几年来,这位邻居以中国为对象,拍摄了一系列的纪录片,在不少节目中,“中国”这个关键词不可或缺。
其中一部纪录片2015年由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片名就很有分量,叫做《超级中国》。纪录片分为7集,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发展的现状。这样大规模的全面介绍,并且多加赞赏,如果不是语言的隔阂,甚至让人觉得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应该是产自国内,堪称是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
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对于中国崛起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中国威胁论”更是溢于言表。
韩国另一档名为《明见万里》的现场演讲类节目里,曾连续两期以中国为主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青年人群,在节目里,演讲人对中国的90后以及90后所面对的环境作了不少深入的采访与了解。在他的演讲里,完全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勤恳奋进,充满了热情与梦想,似乎奋起成浪席卷全球只是早晚的事。
改革开放40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高铁、IT、移动支付,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都在渗透着中国的改变。40年翻天覆地的改变里,国人对于未来的乐观与期待却仍如最初,从未改变。
世界的目光看到今天的中国时,不再只有大国命运、政治人物,而是显出了绚丽多姿的风采。在宏大的中国梦里,还有一个又一个属于自我的小小未来。
(作者系民进四川省委会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