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武:从农村娃到上海教师
——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有感
我于1964年出生在黑龙江的农村,在懵懵懂懂的童年时代感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外患,更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候遇上了改革开放的轰轰烈烈。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非常困难,我没有买过任何一件玩具,玩的时候是就地取材,初中毕业我拍了第一张照片,没有托儿所,也没有幼儿园,散养。每个人一个月二两油,布匹、棉花、肥皂等日用品一律要凭票供应。一年到头,生产队给每人分30斤小麦,就是一年的全部细粮。农村挣工分,一家人经常是领回粮还欠生产队钱,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去卖。谁去变卖,就会被说成是投机倒把,会被没收。自已家里养的猪也是不能随便杀的,要上交国家,有任务。
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也非常匮乏,记得有一次农村供销社来了白糖,一个大队的人都来买,以至于销售完全无法进行,现在回想,在有趣中更是觉得非常苦涩。我上学后更多的是到农村干活,放农忙假,当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反正大家吃大锅饭,消极怠工现象严重,生产队的顺口溜这样唱道:“队长去敲钟,社员出了工,走路一条龙,坐地打呼隆。你来我也来,到地就打牌;我走我也走,工分七八九”。总之,家家户户,远远近近,都是一个字——穷。尽管困难,也改变不了童年玩儿的天性,最开心的是看露天电影,冬天打麻雀,夏天去吃瓜。
1978年,党中央果断进行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不再搞阶级斗争,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也陆续进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恢复高考,教育步入正轨,靠一手老茧上大学成为了历史,给全国的青年学生带来希望,80年我进入阿城一中学习,当时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一个寝室住近一百人,每个人的空间不到两个立方,吃的每天一餐细粮,一周的生活费3元左右,当时没有感觉艰苦,因为年轻,充满希望。83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上大学是我第一次乘火车,进入大学校园我感到的是惊奇和惊喜,学校有20元的生活费,我每个月再有10元钱就会生活不错了,87年毕业进入龙涤中学任化学教师,月薪66元,工厂奖金30多元,暑期开两个月工资,是经我手数目最大的一次,88年结婚,简单朴素,89年分到45平方的楼房,是地方工作的老师不敢想的,我终于有了安身之地,家里最大的用电器是电饭锅,因为其他电器根本买不起,90年一台电视需3000多,而我的工资200元左右,成了真正的月光族,92年我突然中奖3500元,第一次有了存款,97年家里安装了电话,00年有了第一部手机。在龙涤工作用17年,04年企业破产,学校归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决定到上海碰碰运气,第一次乘飞机到了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上海给了我这次机会,我调入上海市回民中学,带来了全部家产20万元。
04年暑期乘火车33个小时,到上海,是我乘车时间最长的一次,进入回民中学,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我感受到家人般温暖,工作顺利,买了房,也备齐了全部家用电器,女儿也由同济大学到德国留学,研究生毕业目前在德国工作,我们寒暑期都回哈尔滨,即使乘火车,只需要12个小时的高铁,真正做到朝发夕至。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看到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可能想到78年以前,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是上海的最高建筑。现在普通的一个小区的住宅楼,就会超过这个高度;80年代末,上海牌轿车年产3000辆,而同时德国大众汽车年产一百万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轿车进入千家万户;由04年的几条地铁线到修建了十几条地铁线,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和将建成世界金融中心,随着改革开放,海纳百川的上海也显示了博大的胸怀,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交流,展示了上海的魅力和活力。
回首四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国经济、文化、交通、国防、通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取了全世瞩目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顺应历史潮流,在顺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坚定信念,运筹帷幄,把握机遇,领导全国人民走向改革放的道路,成就取得,是党的正确领导,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深入人心,全面反腐大快人心,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力增强,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