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何炬:家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11-15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会

放大

缩小

  1978年起,改革开放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40年来,祖国巨变,我家的住房也从满足遮风避雨的筒子楼到公租房,从单元楼房到舒适温馨的商品房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房1.0:从宿舍到公租房

  1970年,父母大学毕业,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分配到贵阳柴油机厂。他们俩学生时代就认识,但是分到贵阳以后才真正熟悉起来,因为同是江苏的,他们算是老乡。后来他们在那里结婚,住在筒子楼里的一个房间。贵阳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上班时和同事们热火朝天的干活,下班后大家门对门开心生活。当时,贵州的生活条件简陋,但是,父母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饭点一到,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上海话、四川话、北京话混做一团,甭提多热闹。入乡随俗,父母的饮食也从甜食变成了以辣为主。辣椒火锅是贵州人的饮食习俗,一碗油泼辣子、一些碎肉,倒在锅中,吃时将蔬菜在锅里一涮,用筷子夹起,在菜中会夹杂一些肉沫,简单的食材,强烈的辣味刺激,最是下饭。后来,父母回到江阴,一直还是喜欢吃辣,很多周围邻舍都很奇怪,这家人家怎么会有 “无辣不餐”的习惯。

  1978年,父母先后从贵州调回江阴澄西船厂,借住在姑姑的一套公租房里,位于寿山路上一栋三层小楼,是一套30平米的小房子。母亲调离贵州的时候已经身怀六甲,几个月后,我就在这里出生了。母亲在这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慌乱和忙碌,她努力学习做一名好母亲,做一个好儿媳,还要努力适应新单位的工作,做一个好职工。

  1982年,我们一家搬进了澄西船厂宿舍。当时,三千工人的澄西船厂俨然一个“超级工厂”,厂里有食堂、澡堂还有幼儿园,这里是我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家。那时候,父母忙于工作,还没等我到入园年龄,他们就把我送到了船厂幼托班。那里,宿舍区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放学后,三五成群结伴放学,一起追逐嬉戏,不亦乐乎。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在楼道里做饭,因为这里上海人很多,“侬晓得伐”“阿拉上海”等上海话此起彼伏。父母亲经常加班,我放学后,经常跟在上海老师身边,和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师是一个上海小姑娘,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阿拉上海人”……渐渐地,我俨然也变成了“小上海”。后来,老师调回了上海,但一直保持着联系,老师也经常来江阴看我,上大学后她还邀请我去上海玩。老师家住在南京路边上一间20多平米的小房子,吃饭、厕所、洗澡、睡觉都安排在一间房间里。我们一起回忆澄西船厂的宿舍生活,船厂已经更名为“中船澄西”,但是船厂幼儿园已经没有了。

  住房2.0:从公租房到自住房

  1986年,我们搬进了澄江新村,这是爷爷奶奶留下的一套70平方的公租房,位于三楼,这是一套设施完备、自成体系的单元房,有单独的厨房间、卫生间和客厅,还有2个卧室,在这里,我一直住到大学毕业,这里几乎承载了我所有学生时代的记忆。夏天,在卫生间用水桶洗澡,在客厅的地上铺上凉席,席地而睡,冬天,母亲总会提前在我被窝里放好热水袋,我一钻进被窝就是暖暖的。等我长大些,父母为我准备了自己的房间,一个朝北的小房间,虽然不大,但我也很满足,父母把房间所有的家具都刷上了白色的漆,贴上了白色的墙纸,配了空调,让我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搬到这里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我上学,在交通不发达的80年代,住在船厂就等于住在远郊。而这里离学校很近,我先后上了附近的澄江中心小学,暨阳中学。放学以后,我经常和同学到中山公园玩,那时,中山公园里还有游乐场、小商品一条街,放学后,在街上买各种小吃、玩具,和同学们一起在紫藤环绕的假山爬上爬下,扮演各种警察抓坏人的角色,然后一路追逐回家。

  1992年,江阴住房改革,年近50的父母花了1万多块钱将澄江新村的公租房买了下来,这是属于他们的第一套房子。

  2002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儿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首先考虑 “硬件”,照顾到今后家里三代同住的需求,在虹桥购买了一套4室2厅的房子,有单独的小区,有绿化点缀,闹中取静,就是楼层高了一些。我在这里结婚、生子。后来,父母年近古稀,上下六层楼实在是不方便,有些不舍,但还是搬回了澄江新村的老房子。

  2013年,虹桥的那栋楼很幸运的成为江阴第一批老住宅加装电梯的试点。“老住宅加装电梯”是政协委员持续关心的热点,每年都有相关的提案产生,在市政协的关心下,城建委的协调下,所有住户共同推举了牵头人,商定了分摊比例。一年以后电梯装好了,上下楼方便了,父母又搬了回来。

  住房3.0:从自住房到宜居房

  2014年年底,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一点积蓄,我和妻子一起买了一套改善性住房,位于城西的商品房小区,房子里装有中央空调,暖气片。老婆当时怀胎十月,搬家几天以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她响亮的啼哭给新房子增加了无尽的吉祥和幸福。

  妻子整日忙于照顾孩子,家里到处都是成堆的小衣服、尿布,好在有暖气,阴雨天,很多衣物就放在暖气片上烘干,每日起居变得很舒适。我把朝北的房间改成厨房,厨房很大,是我的“专属领地”,上个周末,我用醉蟹和羊肉抓饭犒赏了辛苦一周的家人。儿子是个书虫,他房间里有三个书柜的书。边牧马达是我们家的新成员,它是儿女最好的伙伴。小区人车分流,规划合理,晚饭后,全家人可以在花园里惬意漫步,儿女更可以在林荫路上尽情地骑自行车、玩滑板。这里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父亲说“走在这小区就像走在公园里一样”。这里四季流转,繁花不断,在这个丹桂飘香的季节里,家里满是花香,有一天儿子采了整整一袋子的桂花,当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动手,共同制作了馥郁芬芳的桂花糖。

  2018年,父母调回江阴40年。40年改革开放,40年住房变迁,岁月安好,时光不老,父母都好像越活越年轻了,我家的生活就像手中的桂花糖一样甜。我深切体会到,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逐年增长的工资福利,我家的住房怎能经历如此巨大的变迁呢?

  房子之于中国人,许久以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房子是安宁、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是避风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唯有努力工作,与时代同进步,用奋斗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