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骠:路在脚下延伸⋯⋯
1958年,我在太原纺织厂参加工作,沿着和平南路步行去太纺报到。这是一条土质马路,坑洼不平,马路两边都是庄稼地,一眼望不到边,种着玉米、高粱等庄稼,微风吹来,庄稼叶子“沙沙"作响。我边走边看,一路上看不到多少行人,偶而一辆大卡车驶过,卷起一阵尘土。好不容易走到纺织厂门口,来到厂劳人处报到,经过一年劳动锻炼,分配我到子弟中学任教,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女教师,后结婚成为一家人。
随着时间推移,和平南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马路两边的庄稼不见了,盖起了新的厂房和职工平房宿舍,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也多起来了。但是公交车还是只有5路车,人多车少,拥挤不堪,上车更象一场"战斗",往往车开了,车门还夹着乘客的衣服。
1982年秋,我们的小儿子幸运地考上了太原五中。每天天不亮,我爱人就起来给他做早饭,吃完早饭又送他去和平南路坐厂里的接送车。乘坐接送车的除了下夜班的工人,还有进城的家属和去城里上学的职工子弟。车来了,大家一窝蜂地往上挤。儿子当时只有11岁,又瘦又小,好不容易帮助孩子挤上车,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40年来,和平南路不断升级改造,土路变成水泥路、沥青柏油路,路面不断拓宽,人行道上铺着整齐的水泥砖,还有盲道呢!车道两边绿树成荫,隔离带中鲜花盛开,原有的两座水泥桥也加宽加固,与宽阔的路面连成一体。大车、小车、电动车、自行车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公交车最先增加了39路,后来又有了832、839、402、403,另外又有606、814从和平南路中段到南内环西街,一直通到火车站,后来又开通了501,可以直通到火车南站。
如今,和平南路两边居民再也不用挤公交车了,公交车一会儿一趟,四通八达,司机热情待客,乘客文明礼让。再次拓宽后的马路两边装上了高大的新式路灯,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和平南路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漂亮了。
和平南路与东西向的南内环街相交接,在山纺宿舍区西南角形成了一个"丁字口"。2013年初,轰轰烈烈的道路改造工程启动了。拆除违章建筑,打通丁字路口。工程进度之迅速,让人惊奇不已,新的南内环西街诞生了。山纺的老职工们怀着热切的心情进入挡板门内一探究竟:"好宽敞的路面!"人们禁不住惊呼起来。沥青柏油路面不断向西延伸。路面中间的隔离带开始种植移栽高大的树木,马路两边也开始栽树了,栽的是国槐和银杏树,人行道外面又是绿化带,栽上了翠绿的松柏,一棵紧挨一棵,形成了一片片小树林。接着又栽了许多矮小的灌木和稠密的丁香,人们仿佛看到了春暖花开的景象,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不久又看到用专门的机器画出路面上的人行横道斑马线和车辆行走的黄线,才明白这条新开辟出的南为环西街是双向6车道。接着人们又看到了新建成的古典式公交车站,有座位可以坐着候车。路还未正式通行,人们就在这里进行晨练,在"条形花园"中健步行,甚至拍照留念,还有新购进车的年轻人在这里练车。人们每天来这里来回步行,亲眼看看修路的进度,曾是这里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喜盼通行的心情不言而喻。
不久,从南内环桥到南内环西街历时近两年又修起了高架路和桥。终于盼来这一天,2016年8月29日南内环街全线通车。道路贯通后,从并州路口至迎西高速口全程无红绿灯,一路畅行,真是爽极了。这为万柏林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家也从山纺旧宿舍楼搬到了和平南路与南内环西街交叉的纺织苑高层居住,从窗口望去,南内环西街与和平南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车辆畅行无阻,几乎再也看不到堵车现象了。华灯初上,一排排车灯闪烁,宛如一条条火龙在高架路上急驶前行,蔚为壮观。
去年年初,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又大大提高了市容的洁净程度和城市环境质量。街道马路又进行整理,原山纺宿舍楼也粉刷一新,黄红相间,十分靓丽。连马路两旁林立的商店,临街店名和门前台阶也统一规划,重新设计。小街小巷也重新开始修理,因地制宜,建起新的绿化带。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路修到哪里,人类文明就延伸到哪里。"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家周围道路亲身感受到的巨变,不过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市我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但也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啊!
(作者系太原四十九中原教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