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岭:一个铁路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走过的十年参政议政之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年之中第二次来到河南。在听取了省委书记郭庚茂的工作汇报后,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郭书记说:“河南对国家发展贡献这么大,有什么需求,你们提吧。”
听到习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年过六旬的郭书记激动地说:“总书记啊,其它的工作我们做,只希望中央支持赶快把‘米字形’高铁建好吧。”
听到郭庚茂恳切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连连称赞:“河南‘米’字型画的好。”
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参加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河南小组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在发言中建议,国家尽快批准郑万快速铁路河南段、郑合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将郑太、郑济快速铁路列入“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发言时,用一张规划图介绍了河南省“米”字型高铁建设情况。
听了介绍,张高丽说。“河南这个‘米’字型高铁规划得好,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三大战略都连接起来了,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庚茂书记,请你把这张图送给我,我要带回去好好研究。” 张高丽说:“郑州是中心枢纽,不仅是河南的郑州,而且是全国的郑州。国家发改委、铁路总公司要把郑州放在这个位置来考虑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让它向全国四面八方辐射。”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米”字型快速铁路网规划的充分肯定和交口称赞,使我——“米”字型规划最初提出者、一名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一名会龄不到10年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倍感荣光。
同时,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一名普普通通的民主党派成员,能够担当起参政议政的神圣使命,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出谋划策,并目睹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也倍感骄傲和自豪。
愈久弥深的故土情愫
我是一名在铁路边出生、铁路边长大的铁路人。
在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玩具是硬板火车票;最为愉悦的事情,是站在窗台看奔驰的列车。在火车头里洗澡、与溜放车厢赛跑,都是铭刻在脑海中不曾忘怀的、最美好的回忆。火车隆隆的轰鸣声每每伴我进入梦乡、伴我一天天成长。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薪火相传。长大后,承载着儿时的许许多多梦想和父辈的重托,我也穿上了路服,成为了一名铁路员工;8年一线站段的磨砺,20年铁路新闻记者的工作阅历,已经使道钉、道砟、道床,蒸汽、内燃和电力等等铁路元素,深深地浸入了我的血脉,成为了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流年似水,初心难改,一往情深。渐渐地,我对生我养我的这片沃土、这座城市开始产生一丝丝的情愫,愈久弥深。
我所生活的城市——郑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里发掘出的诸多遗迹,展示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沿革。李家沟遗物,揭开了距今约10500至8600年的古代先民,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面纱;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距今约8000年前,人们已开始了家畜的饲养和手工业生产;新郑的轩辕故里告诉我们,人文始祖轩辕黄帝5000年前出生于此;夏商周在这里建立的都城表明,3600年前这里已经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战火的洗礼,这座城市在共和国建立之初,已经衰败成为了以农业生产为主、中心城区街道长宽不过几百米的小县——郑县。
1948年10月22日,中原解放军围歼了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军,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新华社文稿,宣告我人民解放军解放“平汉、陇海两大铁路交点,军事重镇郑州”。从此
古老的郑州重新焕发了生机。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凭借着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如今这座城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千万人口、建成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
融入血脉的铁路情结
郑州是一座火车拉过来的城市,与铁路有着特殊情缘。
1889年,一位名叫张之洞的老人在上奏朝廷修建卢汉铁路的奏章中,神来之笔地将卢汉铁路穿越黄河之地选在了郑州;从此,火车隆隆的轰鸣声唤醒了这块沉睡几千年的土地。
1908年,在卢汉铁路贯通两年后,作为卢汉铁路支线的汴洛铁路也全线通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卢汉和汴洛两条铁路也不断向两端延伸,如今已经成为了贯穿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的交会,奠定了以后郑州在全国铁路路网中心的位置。
共和国成立之后,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郑州视察,在简易的车站天桥上,做出了“要把郑州建成远东最大的铁路枢纽”的重要指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就开始了对郑州铁路枢纽全面的战略规划,并于1955年完成并通过了枢纽整体布局图。按照规划设计,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亚洲最大的货物零担中转站郑州东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铁路枢纽,开始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强大的作用。郑州这个昔日的小县,也在铁路建设的带动下,成为了河南省的省会,成为了我国中部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城市。
改革开放使郑州铁路枢纽增添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影响的铁路安全运输秩序得到迅速恢复。为应对改革开放以后,铁路运输能力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作用,1983年、1984年,武汉铁路局和西安铁路局先后被铁道部撤销了并入郑州铁路局,在以后共和国的建设发展进程中,郑州铁路枢纽作为全国路网的中心,始终担当者重要的使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郑州铁路枢纽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至2004年底,这个枢纽已经发展成为组织机构完善,横跨湖北、河南、山西三省,营业里程达6000多公里,京广、京九、陇海、焦柳等干线铁路在管内交汇的重要铁路枢纽,在全国铁路安全运输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5年3月,郑州铁路枢纽被一场意外的变故肢解了。这个被时任铁道部部长操纵,假借改革之名造成的变故,使原来横跨豫、鄂、陕三省的路网心脏、铁路大局,被一分为三;被肢解后的郑州局,京广线郑州以南管界口,距离郑州仅有100多公里的距离。
“难道郑州铁路枢纽的地位真的要被边缘化了吗?”,与很多对这次“铁路改革”充满不解的铁路人一样,我也充满着难以述说的无奈、惆怅甚至焦虑,同时也思考并无数次描画着自己心中理想的铁路枢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