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铭康:改革开放圆我写作梦
2000年,吕铭康在电台主持节目。
这些年,我经常会由衷地说:感谢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圆了我的写作梦。
我生于1943年,75周岁,1983年加入民进,有着35年会龄。现在是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还是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等。我自小因父母双亡,也只是正儿八经地读到高中毕业。无论是上学或是毕业后,为了谋生,凭着自力更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而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写作。1963年高中毕业,考入了一家成人业余学校当教师,但这是民办集体所有制的,学员都是来自区办或街道小厂的职工。而我一直是酷爱写作,30.5元的月薪除了吃饭,其他就都买了书报。天道酬勤,我1965年就在《青岛日报》发表杂文,主题是反感玩物丧志,这是我第一篇见报作品,令我喜出望外。未料一年后的“破四旧”,不到23岁的我就为此受到莫名其妙地冲击,被诬陷为“写杂文就是写毒草”。其后,因全国都“停课闹革命”,业校解散,我作为“臭老九”被安排到一家区办小厂做翻砂铸造工。1970年则被借调到某区委宣传部主编大门前的宣传栏,因怀疑我家庭成分是资本家(1978年终于查明早已病故的父亲是职员),难以正式调入,几年后又回到工厂。但我始终是有着写作梦,当时考虑到儿歌(童谣)字少,不易“上纲上线”,我在“夹缝中求生存”,1972年起就开始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发表了大量儿歌。1973年,我还提议市南区文化馆在中山路、德县路口的12个宣传橱窗,开办了《市南街头诗画》,我独自任主编,请著名书法家高小岩书写诗歌题目,由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窦世魁、张白波、沈嘉荣画插图。给许多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园地,其中不少人后已成为著名作家、诗人,题目称赞我给大家开辟了“沙漠的绿洲”。这为我后来的写作、办报刊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艺创作敞开了大门。此后我就不再写短小的儿歌,而是写了许多散文、杂文、文艺评论和文化名人专访,在报刊和出版物发表,迄今已有500万字。1979年8月号《青岛文学》(当时叫《海鸥》)发表我的文艺评论《伤痕文学与文学伤痕》,其实这完全是发自我的真实心声。我在文中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文艺界带来了温馨的春风,从此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实事求是地进行文艺创作了。为此当即便引起了极好的反响,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全国文艺评论界还将此文作为重点文章。
当时,我是一个小厂职工,在没有记者证的前提下,在青岛或利用出差北京、济南等地的机会采写了不少文化名人,在全国许多报刊发表,而且那时的《青岛日报》唯有我采写的文化名人专访。1981年,我应邀作为《青岛电影》月刊俩主编之一,完全用的是业余时间,刊物办得红红火火。那么,我是怎样做到的呢?首先靠的是厚积薄发。因我青少年时,读了许许多多的各类书籍,加之七八岁就会唱京剧花脸,后来还说过相声,演出过歌舞和话剧,喜爱电影,这些对我采访文化名人都大有裨益。一般说来,我基本上对他们的许多情况比较了解,完全能够有的放矢进行采访。比如1981年盛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青岛演出,我从他们的节目单上发现:话剧《日出》的导演的刁光覃,另一出话剧《悭吝人》的主演是周正。于是,我立马想到,这是两个“列宁”。因为刁光覃1957年在苏联话剧《带枪的人》饰演列宁,而周正1960年在中国电影《以革命的名义》扮演列宁,这岂不正好是采访他们的主题。他们非常兴奋地对我说:现在在北京都没人采访我们当年演列宁的事,而你一个青岛的作者竟然如此熟悉我们,确实难能可贵。我先是分别为他俩各自写了专访发表,后又千方百计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我国第一位为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列宁配音的白景晟,于是就写成了《新中国艺坛的三位“列宁”》在北京的《戏剧电影报》上发表,随之全国几乎所有的文摘报刊都纷纷予以转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再就是想在北京采访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在电话中他表示近日有些忙,能否拖后几天?而我是为工厂出差,次日就必须回青。我灵机一动就问他:“您注意到最近新华社报道的一则关于文艺要坚持民族化了吗?”谢添忙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很沉稳地告诉他:“您一解放就参与拍摄电影《新儿女英雄传》,后来又主演《林家铺子》,导演过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使得‘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从此风靡全国。近年来,您又导演了电影《甜蜜的事业》和老舍的《茶馆》。您的这些电影作品都是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嘛!”谢添听后非常高兴:“看来您对我非常理解啊!这样,我们的采访用不了多少时间。您下午就来吧!”下午,我到了他在北影的住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因为我们都是广东老乡,于是我就用乡音粤语与他交谈,气氛更是显得相当亲切和谐,无拘无束。采访结束,他还带我到拍摄电影《茶馆》的外景地参观,后来我们还成了有舒心往来的朋友。我采访的第二个特点是“扎根串连”。由于接受过我采访的名人对我的信任和好感,他们就把其他许多名人介绍给我,甚至有的本人还很主动。如80年代初,刚刚得到平反昭雪的著名影星王晓棠,让他丈夫打听到我在北京下榻的招待所,几次三番找到我后,请我到他们家采访王晓棠,当时我深为激动。也正鉴于此,我有幸与许多文化名人成了朋友,为我今后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时,我还一直用业余时间在外面的几所夜校的成人高考辅导班讲《语文》和青岛职工业大讲《写作教程》和《大学语文》课,忙得不亦乐乎,这既发挥了特长,也贴补了家用。1983年,青岛的民进老前辈张晦庵先生等,明明知道我是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普通职工,却能够慧眼独具高瞻远瞩,主动邀请引荐我加入了民进。
1984年6月,青岛日报社决定先借调我担任文化记者,然后再设法正式调入。不料,青岛市经委要开办干部高等教育,得知我在职工业大等校的教课情况,就把我破格转为全民所有制正式调入负责教务工作。历来不会阿谀逢迎走关系的我,实在是无可奈何,违心地离开了我喜爱的报社。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得到重用了。当然,我此后的教务工作确实做得很好,而心里还是期盼能干媒体老本行。1993年,当时的青岛广播电台希望我去主持京剧等戏曲的直播节目。因为我自小就会场京剧花脸,又发表了不少京剧评论文章,我做主持人完全能够做到采编播合一,何乐而不为呢!那年,我已经50岁。结果,这一干就是14年,到了2007年64岁才主动退出。我编导并主持的广播戏曲专题《浅谈京剧“坐寨”》,在全国获得了大奖。其间,因我又熟悉影视,就还兼任青岛电视台和青岛有线电视台的电视编导,参与拍摄了200多部专题片。从1984年起,就开始应邀到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主讲《每周一讲》,内容都是与文学艺术有关。1999年到2000年,我还应邀兼任《老年生活报》的副刊主编,每周一个四开大版,完全是我一个人采访、编辑和版样设计,图文并茂,很受欢迎。
退休后,我组织并主持了不少戏曲曲艺演出活动。如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回家看看”京剧名家演唱会,就是出自我的建议。因为2003年年底,我撰写的四集戏曲专题《青岛与京剧的缘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反响很好,就决定利用翌年春节过后的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搞一场“回家看看”京剧名家演唱会。为了更加体现青岛特色,我把沉寂已久的“后四小名旦”、青岛土生土长的陈永玲请来,他的儿子、时任江苏省京剧院院长的著名后来陈霖苍陪同,他们爷俩冒着严寒在露天舞台上载歌载舞演出了《霸王别姬》片段,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次日,《青岛晚报》又特邀在他们的阳光大厅重演了一场。没想到,两年后陈永玲就因癌症辞世,这次在青岛的两场演出,成了这位名旦的绝唱。我为了搞好这两场演出,从筹备、组织和主持完全是我自己一人承担。结识,我还把梅兰芳的得意弟子、曾在青岛市京剧团担任主演的张春秋,在京剧电影《杜鹃山》饰演杜妈妈的青岛籍著名京剧老旦刘桂欣,著名言派传人任德川等与青岛有关联的京剧名家,都请到现场演出。
为了传承和振兴青岛的相声艺术,在青岛相声的带路人吉文利的提议下,我与原青岛市曲艺团团长耿殿生和老相声演员李炳杰,我们共同组建了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得到青岛市文联的定力支持,我任总顾问。从1998年起,我就在青岛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青岛国际沙滩节,担任开幕式的总撰稿、艺术总监和主持人,直到今年已经是连续21年。
2000年以来,我的文学创作如鱼得水,并且是福彩娴熟地用电脑写作(买过四部台式电脑和两部笔记本),现已在报刊和出版社发表的文章达500万字。出版了《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青岛京剧艺术》《缘分》《求乐》等书。其中,《青岛与京剧》和《青岛京剧艺术》两书,都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京剧名家尚长荣作序;《青岛与曲艺》则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名家姜昆作序。尚长荣在《青岛与京剧》的序言写道:“吕铭康从小喜欢京剧,酷爱花脸艺术,经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铡美案》《黑旋风李逵》等剧目的唱段。他从1993年始即在青岛广播电台直播主持京剧节目,历时14年之久。”“如今他却是退而不休,为撰写此书而走遍天南海北,广泛搜集材料,多历艰辛而终有成果,委实不易。”姜昆在《青岛与曲艺》的序言写道:“其实,我与吕铭康老师是老相识了。那是在1982年8月底,32岁的我与李文华先生等人来到青岛,在永安大戏院(那时叫:延安剧院)演出相声专场,我俩当时表演的是《如此照相》和《鼻子的故事》。在演出前,时年39岁的吕铭康作为《青岛日报》的特派记者采访了我。……我对吕铭康娴熟的采访技巧非常敬佩,并且留下极其深刻的良好印象。”我的这些书都是与出版社签约、由他们付给稿酬。其中的《青岛与京剧》和《青岛与曲艺》受到了青岛市领导的高度赞扬,认为我填补了青岛京剧和曲艺历史的空白,并作为今年(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重点书籍。近日,我的新著《青岛艺海》也已与青岛出版社正式签约即将出版。
2000年的“六一”前夕,青岛市少年宫邀请我参加儿童文学研讨会,因青岛从未出版过儿童文学选集,我便建议出版一本《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而少年宫领导便立即请我担任这本书的主编。我就利用我熟悉儿童文学和办过街头诗画以及《老年生活报》副刊的优势,很快就编好并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接着就获得了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为青岛和青岛市少年宫争光。随后,我又主编了《2003青岛儿童文学选粹》《青岛新童谣选》和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以及《行走在市北》(一、二集)等书。
2009年,民进青岛市委要出版一本介绍青岛49位优秀会员的书籍《满天星》,就请我参与主编。我提出此书一定要请民进市委的人员都参与采写,语文他们最熟悉这些会员,要努力做到图文并茂,很好展现优秀民进会员的风采。《满天星》出版后,果然好评如潮。
我现今已年逾古稀,之所以始终是壮心不已笔耕不辍,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这个大气候,有了改革开放的大平台,使得我的特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我是理所当然地感谢改革开放,更加希望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作者系民进青岛市文化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