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任海峰:一百分的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9-01-07  来源:民进陕西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九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回长安滦镇的家,第一次坐上了开通没几天的333路公交,从起点站公交五公司直接到村口,中间不用换乘,而且是新能源空调车,自动报站,每站必停,刷卡只需要一元,和市里的公交完全一样。内心忍不住赞叹,真太方便了!

  在此之前,十年来回家基本乘坐的是往返于长安区和市里的几条郊县公交,票价高,设备差,冬冷夏热,服务也跟不上节拍,无论是在车上,还是网上,抱怨的声音一直不绝如缕。百姓们都盼着早日能坐上像市里一样的公交车,真正享受到“县”升为“区”的好处,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变化从今年春节后开始加速。先是开通了两条在长安区内运行的“高校”公交专线,新学期前又增加了这条直接到市内的公交线。从此,进城只需一块钱,这便利,妈连连念叨没想到。

  妈说的“没想到”我很能理解。

  回到三十年前,那时我七八岁,除了西沣路的名字还和现在一样,出行记忆完全是另一幅的模样。

  那时,村外的这条路还是柏油路,而且铺的薄厚不均,三伏天里穿着拖鞋走在路边,时不时会把鞋子粘住,好像踩在一大块硕大无比的黑色口香糖上。虽然是国道,路并不宽,相当于现在的双向两车道,遇到会车,行人都快要躲到道沿上,路中间好像也没有分道线,连现在县级道路的标准都不够。好在那时有车无“流”,倒也可以接受。路两边的行道树是楸树,叶子有点像泡桐,十分茂盛,树冠几乎达到覆盖路宽的程度,个个超过成年人合抱粗,据说是修建这条路时栽下的,每年都会吊着像筷子一样修长的种子,村民们说那像“吊死鬼”。放到现在,应该算是一道风景了。路灯当然是没有的,所以每到晚上就十分恐怖,除了偶尔来往的车灯,就剩下老天漆黑的脸色。

  在这条路上跑的班车基本是中巴车,公私合营的性质,私人的车,向运管部门管理交管理费,多拉快跑是运行法则。记忆里,所有的车卫生情况都不好,油腻的座位,随手丢弃的烟头,很少清扫的尘土,油漆斑驳的外观,发动机的声音听起来像破锣,半路抛锚的情况没少发生。村民们去市里或县城,基本就坐这样的车。那时没有公交站牌,班车招手就停,所以也被称为“招手停”。在超载检查不严的时候,司机和售票员总是尽可能往车里多塞人,车里人多了,往往一路“怨声载道”。有时不幸碰到临时检查,就远远的把一部分乘客放下来,车子开过检查站,再放下一些乘客,掉头接上第一次放下的人,过检查站,又把第二次放下的乘客拉上……总之,为了多赚钱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为了抢时间,售票员最常说的话就是“赶紧上”“赶紧下”,快字当头,出事就是迟早的事。确实出过事。那年,一趟班车从市里返程,可能路上堵车误了点,为了赶上客运公司排的时间表,开的就比较快。当到了沣峪口附近的值班点,司机在近乎路中间的地方踩下刹车的同时打开车门,车还没停稳女售票员就冲向路边的值班房,根本顾不上左右看看,这时后面一辆小车从外侧高速超车直接撞了上来……这女的和我同村,长我三四岁,她妹是我小学同班同学,车祸发生时她结婚也就一两年,和老公一起跑客运,她卖票,老公当司机……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只要在村里碰见这家的人,就会想起那再也回不了娘家的姑娘。

  大概在我上高中的第二年,村外的这条路开始翻修。那时激增的车辆已经让这条并不宽阔的马路难以承受,周末和节假日开始出现电视里才有的堵车景象。而且大小车祸频发,隔些日子就能听到本村或邻村谁家的谁出车祸的信,真到了不修实在不行的地步。

  这次是彻底重新修筑。路两边长了几十年的行道树全部被伐倒,主干被木材厂的车拉走,枝干被周边的村民砍下拉回家当柴烧,那风卷残云的砍柴场景像一场皆大欢喜的狂欢。然后是长达一年多时间的修建,我第一次见识了各类大型工程机械的威力,长辈们则不断和记忆里当年初次修这条路时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对比,感慨以后出力气都难找到地方了。

  新世纪的前夜,1999年,双向四车道焕然一新的西沣路交付使用。不仅变得更宽,而且机动车和非机动被绿化带隔离,两边还竖起了路灯,更加安全。高中最后一年,在县城上学的我骑着自行车,多次往返在这条路上,感觉十分畅快。不少在市里打工的村民,也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就因为路灯让人更放心。

  然而谁也没想到车流量的增速会那么快,好像路刚修好没几天多出来的车就迅速占满了拓宽后的空间。且不说城里人的车,2000年后村子里经常莫名的响起鞭炮声,开始邻居还互相打听是不是谁家有啥事,因为多年来除了春节外只要鞭炮声响起不是红事就是白事,当不断听到是这家或那家新买了辆车的消息后,渐渐也就不当回事了。也就几年工夫,村里好几条街道都快被私家车填满,闲聊的时候村民们对汽车品牌也熟悉的已经像方便面一样,汽车时代就这样敲锣打鼓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车和路的矛盾很快就紧张起来。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这条路迎来了重修后的翻修拓宽,再次从四车道变为六车道,取消绿化隔离带,换为预制的隔离桩,通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算起来,从初次修建到二次翻建,中间隔了有四十年,从翻建再到拓宽,则仅隔了八年,改革和发展就以这样大手笔的方式改变着生活!而伴随着这次提升改造的完成,运行多年的私人中巴车终于被划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定时定点的区县公交,村口第一次竖起了公交站牌,车辆统一更换为适合乡村路况的以燃气为动力的大巴。虽然比不上市内的刷卡公交,但对村民们来讲这可是一大跨越,毕竟社会越来越规范,生活越来越文明。看得见的进步才是真进步!自公交正式运营后,上下班往返于村里和城里成为很多村民的新选择,且不说省去了租房等成本,更重要的是早出晚归的节奏成全了中国人团团圆圆过日子的梦,特别是“留守”这个字眼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都被化解。可以说出行便利带来的好处远超交通本身。

  日月流转,时间的指针转眼就到了2018年。十年里,村口的公交站牌上标识的公交线路从当初的两三条,增加到六条。两年前开始重新铺设路面,高标准改造了公交站台,道路两边的原来单一的绿化带提升为自行车可以穿越其间的带景观,路上跑的部分班车也换上了环保的纯电动空调巴士,运行时间更是延迟到晚上十点。更难以想象的是票价不升反降到了只需一块钱的水平,仅是以前的四分之一,在享受了几十年收入增长消费提升的满足后,这一百分的实惠让百姓们再次品尝到了改革成果的甜蜜,无怪和街坊们一起等车,聊起来都说现在的社会真是越来越好。

  是啊,社会越来越好,路越走越舒坦,百姓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劲头也会更足,这一百分的获得感一定会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作者:任海峰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