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敏:四十载,从“山区”到“景区”的变迁
——一个女乡村工作者眼里的山乡蝶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临安的一个小山村。
处穷乡僻壤所在,让我对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想吃饱肚子。再长大些,肚子能吃饱了,可山坡开始秃了,炊烟变成了废气,小时候满目苍翠,蓝天白云的家乡变样了……
一晃四十年,今年五一前夕,我接到了外地同学的电话。人家提要求,无论如何要在临安的山村度假。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联系农村,可即便我翻遍了通讯录,依旧没能订到一间房。其实,节假日一房难求,这也是临安近几年的常态。
静下来时,我常感慨时光荏苒,当年的穷乡僻壤、连本乡人都拼命要往外走的小山村,竟然有了如此蜕变,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热门度假地。
这一晃而过的四十年,着实不平凡。
山还是那座山,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一户依山而建的农家里。按理说,这是件喜事,可朴实的村民却为我们家犯起愁来。我已有两个姐姐,家中除了父亲,再无男丁,怎么吃饱肚子呢?
那时候我还不记事,只是现在会听家人说,当年多么不容易。但幸运的是,就在我上幼儿园时,我们家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农村土地变革,家庭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解放。
如今看来,那时吃饱肚子的喜悦,不就是时代的眷顾么?温饱问题迎刃而解,在村里算得上“秀才”的父亲,秉持祖训,又把精力放在了对我们姊妹仨的教育上。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时代的号角。可当时的我们,决然不会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我们的命运会被改变的这样“天翻地覆”。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从小被父亲严加管教的姊妹,以优异的成绩“跳出农门”。其实细细想来,当年的这一“跳”是何等风光,可它背后又是何等荒凉——土地解放了,可是致富的道路依旧艰难,跳出等同于逃离,可是家乡啊,我就这样与你挥手道别了么?
有人离开,有人留下。留下的人是这样致富的,且兴极一时——村村办厂、镇镇冒烟,一大批低小散的小印染、小纺织、小造纸、小五金企业遍地开花。像临安的纺织印染、富阳的造纸,还有类同于《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致富依仗的砖瓦厂等。
满目绿色的山林开始秃了,炊烟变成了废气,蓝天白云竟成回忆。污染换来了钞票。当我一次次回去故乡,一次次再度启程,许多年后我才发现,这每一次的挥手,都是与绿水青山的道别。后来听说没办企业、没打工的农家也有了些小钱,再一问,哦,原来他们是把山林里的树木砍了去换钱……
故乡的绿水青山呵,就这样故去了吗?
参加工作后,我有幸进入临安区农办。我从农村来,再回农村去,改革开放让我得以学有所成,而后这波洪流又把我推到了建设新农村的最前沿。我想,这样的轮回,就是历史的美妙与伟大。
振兴乡村,就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作为民进会员,从“千万”工程开始到美丽乡村建设,从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全心全意投身在“三农”工作中,亲身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这样的经历是辛苦并快乐着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发现,美丽环境也能催生产业,外出务工的人们回来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可以开民宿、做电商、种(养)殖有机农产品挣钱;“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也“重回农门”回乡创业,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山核桃、笋干、茶叶、小番薯等各式土特产都成了网上销售的宠儿;有机食品被热捧,人们在尝到美食的同时也想亲自体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又成为趋势......
农民口袋鼓起来了,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提升了,对自身的素质也提升了,好家风、好家庭、好村风等文明乡风村村可见。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高起来了,对生态保护意识也强起来了。污染的企业转型了;裸露的山头变绿了;清澈见底的小溪里石斑鱼增加了;朋友圈内满满的是晒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开心笑容。
历史推着我们往前行,一波波改革的浪潮给了我们经验与启发。我是临安美丽乡村的一名建设者与指导者,行走在临安美丽的山水间,看着一个个村庄的美丽蝶变,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
我积极发挥了一个民主党派成员的作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为“三农”发展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调研文章和舆情信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反馈。在为农村服务这十年,这块我熟悉的土地给了我最大的舞台,让我能够尽情发挥,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我的智慧、我的力量。
其实啊,我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得以让童年的家乡从尘封的记忆中再度回到现实中来。谁能想到,我们当年差点儿要抛弃的,就是如今我们赖以生存与兴旺的呢。
经常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工作这么投入,像是从不知疲倦,每天都看着劲道满满?
我想,诗人的那几行字,才能表达我的心声:因为我真的是深爱着这片土地!
生于斯,长于斯,这方土地孕育了我,让我离开的时候,它或许早就知道,我会学成归来,为她与这里的人民而奋斗的!
这些年,我亲历建设的一个个风情小镇、中心村、精品村、历史文化村落、村落景区等就像一颗颗散落在临安广袤土地上的明珠,熠熠生辉。经“一廊十线”“百路千里”的美丽精品线,把美丽乡村由点串成线,再连成面,至全域景区。我们为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提供了临安经验,看着从四方纷至沓来参观学习的团队,感受到身为三农工作者的骄傲;一个个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感受到身为民进人的骄傲;看到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富,笑脸越来越多,感受到身为临安人的骄傲!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改革浪潮浩浩荡荡,推着每一个具体的小人物朝前走,滋养着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我就是家乡山坡上的一株小苗,土生土长,改革的养分孕育我长大,原来是要让我完成历史交于我的使命。
苗木翠绿,家乡美丽。
我本是祖宅门前那条小溪里的一滴水,茫茫人海中的我那样微不足道,可改革的潮流让我汇进了河流。
水滴剔透,初心如此。
我要感谢辛勤的父辈,他们掘起了改革的第一锹土,用血汗与智慧让我这株小苗茁壮成长。
我更要感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它开创了新的历史,让人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地为这同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努力。
最幸运的是,我在这股浪潮中,找到了民进组织这个政治舞台,让我可以一名民进会员的身份,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在具体工作中找准履职的切入点,在实现临安乡村建设华丽转身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这是我此生最大的自豪与骄傲。
“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亲历这四十年的伟大变迁,我会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和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为我们的乡村振兴,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