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本周人物

扎根基层30载,乡村振兴助力多

——记科技特派员高允旺

发布时间:2019-06-04  来源:民进福建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名片:南平市顺昌县科技特派员,高级农经师,民进南平市综合二支部会员,扎根山区基层34年,从事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和竹荪栽培技术的研发应用,曾被表彰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先进农技协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志愿者、南平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享受南平市政府津贴。

  “记住,种的时候畦沟要比菌袋深2厘米,覆土厚3厘米,两边稍微压实,再盖上地膜。”4月10日,顺昌县大历镇科技特派员站的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又闲不住了,他“躲”在大历村的杉木林中指导村民如何种植林下灵芝。刚刚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他,服务“三农”的干劲更足了。

  今年1月,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考核评审,经过推荐、评审、公示,来自全国的10个组织单位,51个科技组织,146名科技人员在 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突出,予以表扬。高允旺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上个世纪90年代,顺昌县大历镇就有不少农户开始种竹荪,销路不错但产量低,菇农们期待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产量。2001年,高允旺主动请缨并被县里下派任科技特派员,至今连续做了九批。18年来他注于食用菌竹荪技术创新,用自己追求极致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行动砥砺前行,诠释着竹荪的“匠技和匠心”。

  “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做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乡镇经管干部,高允旺暗下决心,一头扎进了竹荪种植高产技术的探索。为了掌握竹荪栽培技术,他用科技特派员机制这个平台,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创办南平首家竹荪技术研究所,从事竹荪栽培技术研究,自选《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课题,一方面向市县专家学习、菇农取经,一方面自己种竹荪搞试验,终于摸索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竹制品企业的废弃物竹屑为培养料,既提高了竹荪产量,又延伸产业链,增加毛竹附加值。2003年7月23日,顺昌县科技局组织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亩均产干品100公斤,最高达170公斤,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到竹荪种植国内先进水平,该新技术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食用菌》杂志发表。高允旺从此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了当地乃至远近闻名的竹荪“土专家”。

  2004年,他牵头组建顺昌县竹荪协会,发展会员386人,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11年协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顺昌县成为全省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

  半路出道的土专家高允旺,成了拥有国内竹荪栽培核心技术的第一人,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起草制订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撰写的《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他研发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他还应邀参加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农村远程培训”栏目,向全省现场直播讲授《生态竹荪栽培技术》课程。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省农函大优秀教师、南平市道德模范、南平市委、市政府实践“南平机制”突出贡献者。

  由于成功破解了竹荪种植产量低的难题,菇农们一传十、十传百,引起省内外同行的反响,纷纷来人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由于竹荪栽培产量高、价格好、有钱挣,不仅带动顺昌县农民朋友致富,还辐射到周边县市,甚至邻近省份。

  2006年9月16日,江西省黎川县菇农王强邀请他到德胜镇殿口村授课,专门找了辆小货车来接。早上7点出发,中午才到。一下车,只见村部门口挂着一幅横幅:“欢迎福建竹荪专家高允旺”。村部已经聚集了许多农户。一个半路出道的“土专家”被他们当成竹荪专家、财神来接待?原来这个村种植的竹荪亩产最高只有120斤,他们想学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希望高允旺把配方传授给他们。高允旺被他们渴望学技术的精神感动,一路的车马劳累立刻消散,顾不上吃饭,就走上讲台耐心讲解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直至他们掌握了为止。与农户互动期间,讲到生产中的技术,大家的讨论更为热烈,课后他还被农户们围堵,一再要求回答问题并留下联系方式,便于咨询。

  2015年,高允旺作为南平市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跨县被选派到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浦城县和顺昌县一样,都是原中央苏区县,福建省23个贫困县之一。濠村乡40户农户种有竹荪200多亩,亩产量在70公斤上下。他发现这里的不少农户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间泡水时间太长,造成菌丝缺氧,菌苗闷死不少等问题。到浦城县不久,他就通过举办培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采取“科特派+项目+基地+平台”的运作模式,让菌农很快掌握了竹荪高产种植的技术,濠村乡竹荪种植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增加至60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今年浦城县种植3000多亩。山下乡水门村雷公桥村民王怀荣说:“同等投入,按照高老师传授的技术,去年种6亩竹荪,亩产180斤,比往年增加30斤,增收2300元,技术就是钱,这话真没错,我们农村就需要这样科技人员!”

  这些年来,还跨县市、跨省传授竹荪栽培技术,足迹遍布4省16个县市的70多个行政村。不仅如此,高允旺还在当顺昌大历镇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取经人员,不定期邀请市、县专家来坐诊,每年为合作社成员及贫困户、残疾人等举办经营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实用技术等精准培训3-5期300多人,开出各种产销处方100多份,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2个,咨询农户达200多人次,让3-5户贫困户脱贫。

  科特派惠农连万家,农民得实惠,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高老师”。10多年来,他研发的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万亩,消纳下脚料竹屑100万吨,使山区农民增收1.6亿元,带领山区2.5万户农民脱贫致富。其事迹多次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刊登报道;通讯《“竹荪大王”不断扩容的朋友圈》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共产党员网《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栏目专题播出《三区科技人才高允旺下乡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能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让村民“不砍树也能致富”?高允旺针对顺昌林地多,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好的优势,将目光投向林下竹荪种植的新领域。他率先在全省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利用林下空闲地种植竹荪。由于树林里枝叶遮荫,不用搭棚,能做到省工省本,又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态群落,解决了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林下种竹荪技术成功了,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亩纯收入2000元,讲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为此,央视7套绿色时空、农广天地等栏目专题播出《满林尽是“软黄金”》《竹林寻仙子》,福建日报、福建省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也对这一做法多次作报道。省市政府还给予项目资金补助,鼓励发展林下竹荪种植。

  作为省级优秀志愿者,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7名营销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组成的全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产销信息,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及农村淘宝等各种销售渠道。他组建的“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科普群”第一时间指导菇农种植技术美名远播,也被乡亲们尊称为“高老师”。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高允旺始终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脚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场上,不断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让农户不用离乡、不砍树就能富起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