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双岗建功四十人”——陈海龙
陈海龙,1956年生于上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篾丝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华珍阁艺术馆首席艺术总监,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上海开明画院副院长,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展,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展金奖等。
圆梦雕刻之路
1984年,时任上海某雕刻厂象牙雕刻组组长的陈海龙在一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读到由杨伯达(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刘静(原故宫博物院工艺组研究员)各写的两篇关于“象牙篾丝”的文章。陈海龙对失传的象牙篾丝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试一试。此时的陈海龙与牙雕已打了10年交道,制作的象牙图章印纽不下千枚。他已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象牙雕刻的经验和对象牙材质的了解,心中一动的陈海龙打算找到一条失传技艺的复兴之路。
彼时的陈海龙在时任领导默许下,试验起象牙篾丝技术。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毫无借鉴,实验的过程充满艰辛。正当陈海龙全情投入之时,时代的变迁却没有给象牙篾丝技术全面复兴的机会,正当该技艺日臻完善时,国际象牙贸易被禁止,国内象牙雕刻企业纷纷停产。1993年,原所在工厂在国企转轨的大潮中化整为零,让许多业务骨干自谋出路,陈海龙舍不得他的篾丝情结,向厂里申请把剩余的一部分象牙材料以数万元的价格卖给他。而将这堆看似“废物”的象牙抱回家的陈海龙,却与他心爱的象牙篾丝作别了整整10年。这10年间,他为了营生,自办企业,成立了美术雕刻工艺品装潢部,自负盈亏艰难求生。2003年,陈海龙决心停止日复一日“讨生活”的活法,毅然将工厂装潢部歇业,另租场地,独立开启了圆象牙篾丝梦的复兴之路。时隔10年再次面对当年的象牙篾丝,陈海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誓要制作出一件无与伦比的精品。陈海龙就此一头扎进没有分文收入的象牙篾丝创作中。选料,打磨,劈丝,浸泡,编织,雕刻,镶嵌。2005年,《花好月圆》团扇问世。陈海龙前一天夜里赶制完《花好月圆》,第二天即送北京参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不见经传的他顺利荣膺国大师头衔,成为该届评选中的一匹黑马。巧夺天工的《花好月圆》重仅4两,却“打败”了很多大制作,算得上真正的“四两拨千斤”。
非遗传承的接力者
一方天地,一把刻刀,40年的坚守,陈海龙用自己的执着诠释着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是一位“有思想的工匠”。他说:“创作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2015年,陈海龙带领学生,用一年零三个月创作完成了大型历史题材《上下五千年》砖雕作品,作品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他还辅导学生,创作了木刻“一带一路”作品,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中荣获提名奖。该作品被市教委高职高专处推荐至2016年上海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活动周展出。在当天的“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陈海龙作为上海分会场的唯一代表,与天津主会场的刘延东副总理视频对话。陈海龙坦言,干这一行其实有很多诱惑,现在他的作品随便拿一件去拍卖都是不小的数目,但他不会轻易这么做。“与物质世界保持距离”是他对自己的告诫,也是他对艺术的尊重。在陈海龙看来,艺术是不能与“价格”并论的,真正的工匠精神在于“忘我”,如果一心想着作品能卖多少钱,是做不出好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