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名家作品 >> 文学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赵丽宏:《城市之美》
 说到雕塑,又勾起不少童年时代的记忆。这座城市中的很多雕塑曾经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我常常经过四川路,四川路桥头的邮电局,是一幢有着绿色穹顶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绿色穹顶柱子下面,有一组雕塑。我常常站在苏州河边上仰望那一组雕塑,因为离得太远,我无法看清雕塑的全貌,但是那位坐在地上俯视着苏州河的女神像,给人安祥的印象。沿着四川路往南走,走过南京路、汉口路、广东路,沿途的一些大楼的门面上,也有不少雕塑,记得有一组充当廊柱的力士石雕,他们身上发达的肌肉和脸上痛苦的表情,使我难以忘怀。这些雕塑,和周围的建筑和谐成一个整体,当然,这也是当年英国租界的艺术标记。在上海,那时还有两座文学家的雕像,一座是虹口公园的鲁迅坐像,另一座是西区街心小花园里的普希金铜像,那都是我喜欢去的地方。"文革"期间,这些雕塑不是被推倒,就是被砸碎,城市里除了领袖像,很难找再到其他雕塑。鲁迅像自然是例外。在偏僻的西郊公园,人们能看到两座雕塑,一座是力挽惊马的欧阳海,另一座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虽然也是革命题材,但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具有美感的城市雕塑,尤其是孩子和羊的群雕,表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温情和默契,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一种亲切感。雕塑,是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标记。一座历史悠久曲折,文化传统深厚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雕塑,它们既是对过去岁月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上海不是一个多雕塑的城市,屈指算来,数不出多少能成为城市标记的雕塑。最近这些年,上海的城市雕塑多了起来,雕塑家们终于有机会为城市的美化展现才华。上海的新雕塑的题材很广泛,譬如复兴公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像、外滩的陈毅像、上海图书馆后花园里的孔子像、市区街心花园里的聂耳像和田汉像、龙华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群雕……还将有更多的著名人物雕像,会出现在上海的各种场合。其实,上海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值得为他们塑像,包括一些差不多被人遗忘了的小人物。举一个例子:1937年12月,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市区武装游行,炫耀武力,走过大世界门口时,有人在大世界楼顶振臂大呼"中国万岁",然后纵身跳楼身亡。这种以生命抗议侵略者的壮举,当时曾震惊世界。这位无畏的殉国者,是大世界的霓虹灯修理工杨剑萍,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现在,有几个上海人还记得他,记得这位为民族和这个城市的尊严献出生命的勇士呢?为这样的人物建一座塑像,是为了被忘却的纪念。

  雕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也应该成为城市的美景。在上海,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妙印象的城市雕塑,似乎还不多。有些雕塑,实在无法使人的视觉产生愉悦。譬如外滩那座以三根水泥立柱组合而成的纪念碑,单调而冷漠,既无美感,也难以和它所承载的内涵吻合,而且与外滩的环境极不协调。这样一座重要的纪念碑,如此缺乏艺术风格和品味,缺乏美感,怎么不叫人遗憾,它无法成为新上海的标志,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上海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会在这里设计一座新的纪念碑。不过,耐人寻味的纪念雕塑,已经开始在上海出现,前几天,在电视里见到上海烈士陵园中的无名烈士纪念碑,那是横卧在地的半个背影,他从地下奋力挣扎出地面,那身姿,那体态,似在向天呼喊,又似在沉思。这样的造型,虽然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但还是能使观者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前,乡村的人能搬进城里,属于"人往高处走",是一种奢望。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着回归自然。要他们回到乡村去,暂时还不可能,于是,便希望着能在城市里感受到乡村的情调。乡村的情调从哪里来?只有一个途径,扩大绿化,把城市园林化。树木花草,是城市人最值得珍惜的自然伴侣。我喜欢上海西南部的那一片老城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林荫路。那些枝叶葳蕤的梧桐树,像一群温和宽厚的绿衣人,长年如一,守护街道和楼房,也抚慰着为生活所操劳的城市人。烈日当空时,它们遮挡炎阳,播洒清凉;气候骤变时,它们像绿色的伞,为行人遮风挡雨。因为有了它们,冷冰冰的水泥建筑也有了灵气,有了生命,有了艺术的气息。它们是一年四季的信号和标志。每年初春,当人们发现树枝上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时,会生出多少喜悦和憧憬;秋风呼啸时,黄叶如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使人仿佛走进了山林……记得淮海路上造地铁车站时,从陕西路到茂名路那一段道路上的梧桐树被移走,失去了绿荫的那一段淮海路,变得陌生而单调,原先那种优雅和亲切荡然无存。走过那段无掩无遮的人行道进入林荫时,仿佛从荒漠走进了绿洲,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人情不自禁地为美化了城市的大树唱赞歌。在城市里,保护一棵大树,也许比保护一幢楼房更重要。楼房旧了可以重新修建装饰,大树枯死便不能再复生。一个没有树木花草的城市,决不可能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我想起在街头看落日时产生的联想,那是古人描绘自然的诗句,自然的清新和谐、优美宁静,是古代诗人的向往,这样的向往,千百年以来一直没有变。今天的城市使我产生美感时,我的联想依然和自然有关。当我们被水泥的森林包围时,对大自然的向往会越来越强烈执着。

  环境和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因素。然而,它们决不是城市之美的全部。人有人格,城有城格,城市人的品格观念和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不过,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城市像一艘船,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航行。最初,它们只是一条简陋朴素的独木舟,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使它们不断变化,独木舟变成了双桅帆船,变成了机器船,现代的大都市,已经像巨大的航空母舰。它们的目标港在何方?且让走向新世纪的人类来回答吧。

(责任编辑:张禹)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