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斯基,波兰音乐家,生于1933年。在中国,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古雷斯基这个 名字,也没有多少人听过他的作品。这不奇怪,因为,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听他的作品。不过 ,只要听一听他的《第三交响曲》,你就会记住他,而且很难忘记。
这部交响曲由一群大提琴拉开序幕。大体琴们拉出低沉的旋律,由远而近,深沉雄浑, 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虽然流速极慢,却惊天动地,它的每一声鸣响,都重重地扣动着人心 ,使你感到震惊,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是这样流的!这是一条用血和泪水汇成的呜咽的河,一 条集聚着人类所有的悲伤和哀愁的河,一条痛苦的河……在这样的河流边上,你无法不停住 自己的脚步,倾听着那震撼灵魂的涛声,你情不自禁地会发问:"为什么,为什么如此悲伤 ?为什么如此痛苦?它从哪里流过来?又要流向何方?"我闭上眼睛,幻想着那条悲伤的河 ,我的眼前,却出现了一团黑灰色的浓烟,它们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翻滚着,挣扎着,展现出惨绝人寰的景象……
是的,我的想象中浓烟滚滚。在悲伤的旋律中,我看到一个瘦弱的孩子,他站在屋顶上 ,仰起满头金发的脑袋,默默遥望着远方。远方的地平线上,一缕黑灰色的浓烟袅袅升起, 犹如一朵奇异的花,在阴沉的天空中开放、变幻。孩子凝视着天空中的浓烟,眼里噙着晶莹 的泪水。那个飘烟的地方,是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每天,大量的犹太人在那 里残酷地被杀害,他们赤身裸体,一群一群地被押进毒气室。那烟,是从焚尸炉的烟囱里飘 出来的,这是犹太人的怨魂,在天空中飘绕不散……半个世纪后,这个孩子把这些景象化成 了音乐。这孩子,就是古雷斯基。
古雷斯基的家乡卡托维茨,离奥斯维辛仅一箭之遥。德国法西斯当年的暴行,在他幼小 的心灵中刻下永难磨灭的印记。成为作曲家之后,他终于有机会用音乐把当年的感受向世界 作了倾诉。他的《第三交响曲》是对死难者的哀悼,对法西斯的控诉,也是对那段可怕的历 史的沉思。他的哀悼和控诉不是飘忽迷离的。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副题:"哀歌"。它的第二 和第三乐章,都是歌唱,歌词,是当年集中营里的囚犯写在狱墙上的诗篇。这是一个母亲写 给儿子的诗。儿子失踪了,毫无疑问,他已经丧命于法西斯的屠刀。悲痛欲绝的母亲,用颤 抖的手在斑驳的狱墙上刻写着:"即使我把昏花的老眼哭瞎,即使我苦涩的泪水流成另一条 奥德河,他们也不会把生命还给我的儿子……他躺在墓穴里,而我不知他在何方……"这是 人间最哀伤的心声。她一遍又一遍责问:"你们这些残忍的坏人,你们为什么杀害我的儿子 ?"悲愤的呼号撕扯着人心。她祈求"天国中最圣洁的圣母"保佑自己的儿子,祈求"上帝 的鲜花处处绽放",把幸福赐给天底下所有不幸的人。这是一个受难者在地狱里憧憬天堂, 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她慢慢地唱着,透明清澈的歌声在浑厚浊重的音乐中飞翔,就像一只小鸟,在浓烟翻滚的天空中寻寻觅觅。
古雷斯基是一位很新潮的现代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写得极为"现代"。然而《第三 交响曲》却用了极古典的手法,其中的很多旋律仿佛是上一世纪的声音。然而这样的声音却 同样激荡现代人的灵魂,使人回到那个可怕的年代,思考人类的历史和命运。这部交响曲在 西方首演时,曾引起轰动。我想,使人激动,也使人思考的音乐,是情感和智慧的汇合,这 样的音乐,必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前不久,作曲家陈钢来我家,我正好在听古雷斯基的《 第三交响曲》。陈钢和我一起静静地听着,不说一句话。几天后,他打电话告诉我,他也买 到了一张《第三交响曲》的激光唱片,回到家里又仔细听了,"非常好,真没想到,一个现 代作曲家会写出这样的音乐。"陈钢在电话里这样对我说。
(责任编辑: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