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名家作品 >> 文学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叶永烈:《我的科幻启蒙》

  我在20岁的时候,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由于写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完成《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很想“更上一层楼”。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由一篇篇科学小品一、两千字的科学小品所组成,我想写一部“长”的作品、“大”的作品。于是就在我21岁时——1961年创作了科幻小说《小灵通的奇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前身。

  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你小时候读什么科幻小说?

  我小时候读的科幻小说,跟你们现在读的科幻小说全然不同。我在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前,既没有读过法国凡尔纳的“硬科幻小说”,也没有读过英国威尔斯的“软科幻小说”,更没有读过美国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小说”。

  我那时候能够读到的,是苏联的科幻小说。

  我读到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苏联的《精密度的钥匙》。当时,我上高中,跟同班的一位同学合订了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文版。在这本杂志上,我读到了连载了几期的《精密度的钥匙》。可能是这篇科幻小说太枯燥,也许是内容太深,我看了开头就没有读下去。

  《精密度的钥匙》是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惟一的科幻小说。由于这篇科幻小说难以卒读,使我对科幻小说没有太大的兴趣。那时候,我大量阅读苏联的长篇小说,如《真正的人》、《青年近卫军》、《团的儿子》、《普通一兵》、《源泉》、《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铁流》、《日日夜夜》等等,最喜欢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我还大量阅读童话、寓言以及苏联作家伊林的作品。

  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在我进入北京大学之后,我读了两篇苏联科幻小说,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这两篇科幻小说并非名篇,如今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几乎无人知晓。

  其中的一篇叫《射击场的秘密》,记得我当时是从《中国青年》杂志上读到的。《射击场的秘密》是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故事很有趣,事隔几十年,我仍能复述:间谍拍摄的微缩胶卷被查获了,所拍摄的是军事禁地——射击场。奇怪的是,拍摄者的视角都很低。据此推理,破案的焦点集中在一只可以随意进入射击场的狗。最后查明,是间谍在狗的一只眼睛里安装了微型照相机……这篇情节跌宕、幻想出人意料的科幻小说,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

  接着,我从图书馆里借阅了苏联科幻小说《奇异的“透明胶”》。这是公安部所属的群众出版社在195612月出版的,总共收入五个短篇科幻小说。令我难忘的是其中的《奇异的“透明胶”》,写的是一天清早,有人正在刷牙,忽然见到从空中飞过一个人,大为惊讶……这“空中飞人”是怎么回事?经过侦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发明家,发明了奇异的“透明胶”,充进气,就飞上了天空。这种“透明胶”有着奇异的用途……

  年轻时读书印象最深。这两篇苏联的惊险科幻小说,后来促使我把惊险小说把科幻小说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惊险科幻小说。我的以金明为主角的系列惊险科幻小说,居然是由出版《奇异的“透明胶”》一书的群众出版社出版。

  前些年,我在上海旧书摊偶然看见《奇异的“透明胶”》一书,就赶紧买了下来,并把这篇作品收入我主编的《外国惊险科幻小说选》里。

  我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在1961年,当时只读过这么几篇短篇科幻小说而已。我当时更多的是受童话的影响,我曾经读过大量的童话,诸如《木偶奇遇记》之类,所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初稿叫《小灵通的奇遇》。

  另外,我当时还读过许多苏联的惊险小说。至今,我已经记不起那些惊险小说的篇名以及作者,但是还清楚记得其中的情节。比如,一位苏联姑娘偶然在一位德国人的家中,看见一个灯罩,灯罩上绘着一朵蓝色的花很眼熟。她认出那是她母亲身上的图案——她母亲曾经纹身。原来,那灯罩是用人皮做的,而这人皮就来自她母亲。她经过调查,发现那位德国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杀害她母亲的凶手。她想方设法报了杀母之仇。这本惊险小说似乎叫《蓝箭》。另一篇惊险小说写的是一个德国间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入苏联,在一所中学里当教师。他借助于组织集邮小组,让学生把家中的贴着邮票的各种各样的信带来,从中窃取许多情报……这些苏联惊险小说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因为这样,我后来把惊险小说与科幻小说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惊险科幻小说。

  我大量阅读中外科幻小说,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如今,我家的藏书之中,有两个书橱用来放中外科幻小说。我主编了六卷本《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丛书,选入1904-2004年这一百年间中国的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品就是从我家所藏的各种版本的科幻小说中选出的。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民进会员 。1940年生於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於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衰》——《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以及《陈云之路》、《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行走美国》、《行走中国》、《行走俄罗斯》、《我的台湾之旅》、《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记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 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叶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责任编辑:张禹)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