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风采 >> 名家作品 >> 文学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赵丽宏:《伟大的朋友》

  泰戈尔曾经深情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一个中国人。” 

  泰戈尔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对中国,对中国人充满了友善的感情。泰戈尔曾经三次来到中国,三次都是乘船从上海入境。1924年4月,泰戈尔第一次访华,他在黄浦江畔的码头上见到欢迎他的中国友人时,情不自禁地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而中国也向这位伟大的印度作家敞开了友好的胸怀。上海很多地方留下了泰戈尔的脚印,他曾去龙华看桃花,曾出席各种欢迎他的集会,也曾发表深情的演讲。五年后他重访上海,住在四明村诗人徐志摩的家里,两人促膝长谈,互赠诗篇,亲如家人。徐志摩和泰戈尔的友谊,在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学交往的历史中,留下了感人的一页。今天如果去四明村,我们能在小区的墙上看到泰戈尔的诗句:“世界用图画同我说话,我的灵魂答之以音乐”。 

  泰戈尔的诗文,就是他灵魂的音乐。他的音乐曾经感动过无数热爱文学的人,被他感动的人遍布世界各地。 

  泰戈尔在中国演讲时曾说,他访华,并非是旅行家为欣赏风景而来,也不是当传教士带些什么福音,他是来求道,来对中国文化敬礼……他说,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年的桥梁。泰戈尔的64岁寿辰是在中国过的,那天,一批中国的文人学者为他祝寿,梁启超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天竺”,是中国人对古印度的称呼,“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梁启超说:“我们尊敬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竺震旦!”泰戈尔喜欢这个将印度和中国连为一体的名字。 

  泰戈尔在中国做过很多次演讲,他洪亮的声音,温和而深挚的语言,他孜孜不倦阐述的理想,曾经感动过很多中国听众。他宣传的理想,是爱,是宽容,是和平。这些理想,直到现在,仍是人类的至高理想。泰戈尔回国后,做了很多对中国友好的事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写公开信,发表谈话,痛斥日军的侵略行为,并带头慷慨解囊,发动募捐,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还在他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中特设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泰戈尔确实是在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奇妙的桥梁,建筑这桥梁的材料,不是砖石水泥,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他的文字,他的文学精神,他的人生理想。从上世纪初开始,泰戈尔的作品就连续不断地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读者中流传,影响了很多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生命不会因为肉身的消亡而结束,只要他的作品还在被读者阅读,只要他的思想还在世界上流传,那么,他就会继续活着,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 

  前不久,我曾访问印度,在加尔各答参观泰戈尔的故居,站在他诞生和辞世的房间里,想象这位伟大作家生前的活动。泰戈尔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的精神视野却丰繁阔大,天地宇宙,人间万象,都凝集在他的文字中,迸射出夺目的光芒,在人心中引发出美妙深邃的回响。他的创作,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戈尔心里仍然惦记着中国,惦记着中国的朋友,他想起了自己含义深长的中国名字。他曾在病床上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并口授怀念中国的诗篇。在泰戈尔最后住过的房间里,我仿佛听见他深情的吟哦: 

  …… 

  我取了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 

  这在我心里是明白的: 

  我在哪儿找到朋友,便在哪儿获得新生, 

  朋友带来了生的奇迹。 

  异乡开着不知名的花卉, 

  它们的名字是陌生的, 

  陌生的土地是它们的祖国, 

  可是在灵魂的欢乐王国里, 

  们的情谊找到了开诚相见的欢迎。 

  2009年4月20日于四步斋 

  (本文是在中印两国于2009年5月7日在上海合办的泰戈尔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张禹)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