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精深和博大 |
|
|
|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最初认识朱践耳,是因为那首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从六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都会唱这首歌,动人的旋律,真挚的抒怀,优美中含着几分悲凉,昂扬中带着些许忧伤。西藏女歌手才旦卓玛声情并茂的演唱,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这样的歌声,一曲在心,终身难忘。
然而朱践耳的才华决不仅仅是谱写歌曲。八十年代中期,我听过朱践耳的几部交响音诗,其中《纳西一奇》和《黔岭素描》,用音乐描绘了中国西南边地的奇妙风情,使人在感慨音乐表现力丰富的同时,也感叹朱践耳的多才多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听到了朱践耳创作的交响曲。他的第一到第五交响曲,每一部都是气势磅礴,含义深邃的力作。可以说,真正使我心灵震撼,使我对这位作曲家肃然起敬的,是他的交响曲。和那些像海潮一般汹涌激荡的交响曲相比,他写的歌只是一朵浪花,只是浩荡流水中的几片涟漪。
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是对“文革”的回顾和反思,用交响乐表现这一段使中国人心痛心酸、也使五千年中华文明蒙羞的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我所知,在中国,除了朱践耳,还没有其他作曲家创作同类题材的交响曲。他是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听这两部交响曲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如瀑布山洪般奔泻跌宕,在起伏的旋律中,能感受到暴风狂啸,热浪喧腾,被扭曲的心灵在挣扎,被压抑的灵魂在呐喊,人性和兽性的搏杀,碰撞出令人心颤的声音。在音乐中,也能觉察到狂热后的惊醒,痛苦和失落,迷惘和困惑,交织成浑沌的雾幛,在天地间回旋。然而,浑沌中,不时有闪电划破黑幕,使人看到希望的光亮。这样的境界,使我想起屈原的《离骚》和《天问》。《第二交响曲》中,那把钢锯琴奏出的悲愤和凄惘,把听者引入一个沉思者博大深邃的内心世界。把灾难化成音乐,把对历史的回溯和思考化成旋律,这似乎不可思议,但朱践耳却做到了。他的交响曲不是图解历史,而是在用一颗善良真挚的心感悟历史,用一个勤于思索的哲人的目光审视流逝的岁月。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他的音乐使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相信听过这两部交响曲的人都会有同感。在这两部交响曲中,作曲家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凝聚着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历尽磨难而不泯灭的良心。在中国现代音乐中,这样的境界是任何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
在第一和第二交响曲之后,朱践耳又连续创作了三部交响曲,难能可贵的是,这三部新作,他不仅赋予全新的内容,在形式上也全然不同于以前的创作,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交响曲》又名《献给藏族同胞》,是他到西藏采风之后的重大收获,这部交响曲不仅描绘了青藏高原辽阔奇异的风光,也展示了神秘的色彩,使人感到天地的阔大和人心的浩渺。《第四交响曲》,是纯粹的中国风格的交响曲,一杆竹笛,二十二件弦乐器,合奏出极具东方色彩的旋律,这是音乐的哲理诗,是一个东方哲人俯仰天地,感悟人生的曲折心语。《第五交响曲》,以昂扬的旋律,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的打击乐在这部交响曲中唱起了主角,那惊天动地的节奏激动人心,仿佛是一个伟大民族阔步走向未来的脚步声。作曲家的激情和理想,在这部交响曲中表达得淋漓酣畅。
朱践耳雄浑博大的交响曲,使那些媚俗的音乐相形见拙,相形见小。在中国,有多少人听过朱践耳的交响乐?恐怕不会太多。如果对这位作曲大师的了解,仅止于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我认识朱践耳,但和他没有什么交往。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极朴实极随和的人,从来没有见他有过张扬的话语和动作。我非常惊奇,在他瘦小的身躯中,何以潜藏着如此澎湃深沉的激情?这大概是一个秘密。然而毫无疑问,音乐已经使他变成了一个巨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