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春节来临之际,民进中央谨向广大网友恭贺新春! 祝愿大家渡过一个热闹、欢快、祥和、美满的春节!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4年春节专题 > 春节专题 > 春节评说


春节也是一种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今年将是我在美国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自然也不会像在中国那样看到熙来攘往的年货市场,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更新景象,更看不到王安石那诗里的景象。中国人在欧美,一般按照西方文化的习俗,过着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但我发现,即使其他的中国节日都忘了,海外华人也不会忘记春节,这是一种沉淀的文化。即使没有休假,人们也可能相约下馆子、开派对、给家人挂长途或在网上贴上几句吉祥话。
  《尔雅·释天》里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说文解字》: “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可见,年与农作物有关。
  然而,在传说里,“年”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被锁在深山里,它每年除夕便出来骚扰百姓。当人们摸透了它的弱点:怕爆响、怕红色、怕火光以后,就用爆竹、春联、灯笼来抵御“年”,后来则演变成了时间意义上的过年。
  春节曾经还是“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简单地讲,就是指农历的第一天。
  古代人过年,不一定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过春节”。汉代,人们把立春叫“春节”;南北朝时,整个春季都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规定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除夕夜,鞭炮声此起彼伏,全家人都在父母身边吃团圆年饭,叙旧话新迎新春,正如古诗里说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第二天便出去拜年要压岁钱,其乐融融。有时也会围观舞龙舞狮、随踩高跷的人流走一程。
  中国人的过年,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孝道、伦理与家庭观念,例如拜年。明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但他又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写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这和今天的情况也很相似。
  春节即将到来,看看我身边依然冷冷清清,但脑子里却浮现出贴春联和倒贴“福”字的场面。中国第一副春联大约出自五代孟昶之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还亲手为一屠户家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时传为佳话。
  “福”字倒贴来自清代的恭亲王府,春节一到,王府大门上要贴上“福”字,但是有个家丁目不识丁,误把“福”字贴倒了。没想到,反而平添了一层新义,“福倒了”就是“福到了”。类似的谐音还有:年糕(“年年高”)、“年年有鱼”(“年年有余”)、饺子(“更岁交子”)、“送柑”(广东话谐音“送金”)、腐竹(“富足”)等,取其吉祥意。
  至今,在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中国春节的风俗。根据几年前的一个统计数字,海外华人大约有3000万,散居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布满全球。其中亚洲约2000多万,绝大部份又集中在东南亚一带;美洲华人180多万,比较集中在北美;欧洲25个国家的华人共38万多;大洋洲也有近18万;非洲约6万。我想华人越集中的地方,春节一定越热闹,这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
  在现代化的今天,这过年的形式也在更新,传统的祭灶、祭祖、焚香变得简化,拜年改跪拜为作揖,鞭炮在大城市里受到禁止,腊味肉食也让位给新鲜食品。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这“红包”也越派越大,不论是荼、郁垒二兄弟的桃符,还是秦琼、尉迟恭两员“门神”的画像,都不及“财神爷”的像来得受欢迎,“生意兴隆”、“出入平安”取代了春联、年画,“恭喜发财”成了人们的口头语,至于商家的忙碌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知道,中国也接纳了一些世界的节庆,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近年来,一些城市也时兴起圣诞节来了,一些商家在中国开设了圣诞礼品店,但是记者一调查,很多购买圣诞礼品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圣诞”。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东方地区,如港、澳、台、新加坡、以致日本、韩国,尤其是菲律宾,圣诞节也成了不成文的庆典,但印度人则默然置之。
  中国春节的情形在欧洲的中国城里、北美的唐人街上可以看到一些剪影,那里张灯结彩,号动了当地的西方人也买起中国人的食品、围观中国人的传统节目、享受起中国人的节气来了。尽管他们并不明白春节的就里,但对中国的古老习俗总是瞪大了眼睛。
  西方的圣诞节犹如中国的春节,是最热闹的一个节。就像中国人吃年饭一样,欧美人则围在圣诞树旁打开礼品盒。无论礼品多么便宜,但一律包装得整整齐齐。美国人的圣诞大餐是吃火鸡,英国人和德国人则是烤鹅。中国人过除夕守岁,西方人则过平安夜,还有不少人去教堂听圣诞颂歌。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圣诞节充满了五花八门的宗教传说,春节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平民故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民俗文化。中国人可能张贴红红绿绿的吉祥春联、年画,放一挂鞭炮、摆一些糖果;西方人可能是准备缀满饰物的常青树、挂起圣诞袜、戴上圣诞帽、燃起圣诞蜡烛。中国的孩子知道准备接受“压岁钱”,西方的孩子却真的相信圣诞礼物是圣诞老人“送”的。中国人寄贺年片,西方人送圣诞卡。罗马尼亚人会真的砍下一颗颗小杉树充当圣诞树,美国人则多半用的是塑料制品,多年使用。
  在想象中,中国的春节都是在冰天雪地里,西方的圣诞节却并不都是百雪皑皑的景象。在澳大利亚,时值仲夏。人们可能野炊,也可能全家人在餐馆里吃圣诞大餐,现在中国人除了家里设宴以外,也有在餐馆里包年饭的倾向。
  古人说:入乡随俗。一晃,我在美国度过了三个圣诞节,圣诞节一个多月以后就是春节。即使入乡,我也随不了西方人的俗,这大概是由于“文化隔阂”的原因,我还是心神所往中国人的春节。春节不仅是吃喝热闹,也是一种文化。处在异土文化里,就会感受更真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