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春节俗称过年,这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彩,辉煌夺目的节日,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最隆重、热烈、且最彻底地体现这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的盛大节日。其色彩纷呈的民俗事象和顽强向上的民族心理,不仅为中华民族披上了美丽的光环,且以其熠熠光耀闪烁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喜庆、团圆、热闹、祈盼与祝福则是关东年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 关东春节民俗事象及源起 春节是一个集合的节日,它并非伴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始才翩翩降临人间。当一岁秋来,稼穑大熟,便昭告天下,今岁有年。随着时光进入农历最后一个月“腊月”,古俗“腊祭”遗风便悄然崭露于关东村镇城乡。伴随着随处可见的红灯白雪,城乡便开始陷入热热闹闹的忙年氛围。淘米蒸粘米团、做豆腐,杀年猪,一般多在腊月门进行;腊月初八,年味初现,此日虽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得食干果杂粮熬就的“什锦粥”,从而得道成佛的“成道节”,却也“洋为中用”,中西合壁为春节众多节日中的一支前奏曲。 是日关东民间尽以大黄粘米、红芸豆、大枣之属,煮成“腊八粥,或全家聚食,或馈送乡邻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指孩子),”是时关东冰天雪地,奇寒无比,正值“三九四九,打骂不走”的时刻,人们有冻掉下巴和冻死小人儿之虞,戏称食腊八粥可粘住数九严寒冻掉的下巴颏。同三九、四九天在户外进行的打冰嘎(雅称打陀罗)、溜冰车、溜冰、跑冰鞋一样,不过是关东冰雪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腊八食粥,且有非平日可比的民俗意义,除可保健,亦可抵御风寒。围绕着“腊八粥”,关东又有“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的劝人勤勉故事,亦有“一年省一把,三年买匹马”的节俭传说等,正是这些奋发上进的趣闻,熬成了一碗腊八粥,让人岁岁年年去品去尝,饱享一年丰收果,在又香又甜的 滋味里,祈祝来年五谷丰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是日俗称过小年,主要民俗事象是送灶王上天,是春节辞旧迎新的开端。这位张姓灶王,虽在民间口碑中有嫌贫爱富,遗弃糟糠的不雅之名,但善良的人们碍于他是被玉帝指派来的“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有着专事监督人间善恶的特殊身份,对其并不敢得罪。关东民间多于是夕庄重祭灶,即用高梁秸扒出细蔑儿,扎两匹灶君升天时所乘的灶马,随身带的鸡、犬、羊等,灶马备有“草料”,并敬上麦芽糖。 麦芽糖又称关东糖,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是关东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关东糖果。关东糖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关东人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遍查关东伊通、集安、柳河、桓仁、蛟河等多部县志、乡土志,均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祭灶人多跪于灶前,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表达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于人间的愿望,祭毕,敞开房门将灶君旧像连同早已扎就的灶马一起烧掉。 人们对灶君神像充满了神秘与遐想。随着祭灶习俗礼仪的精细与复杂化,当年流传在关东的灶神图像也丰富和多样化起来。笔者还记得灶神形象有坐、立;有的灶神一人独坐,有的灶神是夫妇并坐;有的灶神坐于中间,左右二夫人分坐,俗称“三头灶”。还有一种“赵军官”,刻印三国蜀名将赵云持枪骑马,下有文武财神,福禄星官等像,据说这是怕灶神上天言事,才祀“赵军”,以祈平安。借赵云能保护阿斗,又赵军与“灶君”同音,因此,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遂被捧上“一家之主”的高位。 最有兴味的是我见过一幅题为“大清光绪二十九年灶君之神位”的灶君图,上部画灶王拜见玉皇大帝,相互拱手,若有问答;下方画有灶君夫妇坐于桌案前,左边有妇女烧火作炊,右边有妇人抚婴,圉人在后槽喂马,极富人间生活气息。可以说,这幅灶君神像,让过去的关东人对其充满了寄托,因为只有灶君,才是沟通人间与天上的使者。 过小年之夜,大人孩子们仰望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已驾马车,乘长风越过迢迢万里银河,回到天宫。一岁吉祥善恶,只有等待听过灶王的汇报,由玉帝来裁定。所以在腊月二十五,还有一个迎接玉皇下界日,玉皇为了核对灶王爷所说是否属实,便于腊月二十五日来到人间,经核实后定下罪状,有罪者罚以减寿,所以人们是害怕的,故用灶糖封住灶君的嘴,这是民间对自己塑造的神的行贿。 热热闹闹的祭灶习俗及灶神崇拜,最初肇源于先民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而古籍中关于太阳神和火神炎黄二帝、祝融等化身为灶神的传说,表明华夏先民的这种崇拜意识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民以食为天”,关东灶神崇拜意识源于人们渴望战胜冰雪严寒和对饮食文化的依赖。 一过小年,节日便紧锣密鼓,接踵而来,此时,关东人有一张约定俗成的“忙年日程表”,那就是“二十四,写大字(即写春联),二十五,扫尘土(民俗洒扫庭室);二十六,烀猪肉(农家从冰雪堆中起出冻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用于蒸上供馒头等),二十九 ,贴倒有(即贴春联,倒贴‘福’或‘有’字,意为‘福’‘有’到了);三十晚上守一宿(除夕夜篝火迎神守岁)。” 除夕这天民俗事象林林总总,主要是贴挂俗、守岁俗、祭俗、食俗等等。 “一进腊月门,便有过年味”,〖HT〗城乡大车小辆来来往往,都是为了赶年集, 旧时称“打年纸”。这是当时最简单的购货形式,即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物用一张大红纸打包在一起。如今关东“打年纸”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铺子上再大的红纸也包裹不住今日年货的种类了,除副食鲜菜、鱼肉、佐料、烟酒、糖果、糕点、红纸、年画、门神、挂签、挂历、台历、画册外,又有香蜡、鞭炮、电视机、电唱机、收录机、影碟、VCD等等,体现了民俗文化深刻的人民性的内涵。这丰富多彩均于除夕 日未时即关东人称之“供大纸”的时候得到展示。 1.贴挂俗。除夕日未时刚到,不知谁先放了一个鞭炮,接着村村落落此伏彼起鞭炮声络绎不绝,随后又如一阵春风,吹得千家万户门前擎红挂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丞相王安石一首《元日》诗描画了一幅浓郁的“春满人间”气象图。 春联雅称桃符,发源于上古先民头脑中桃木能够辟邪的观念。春联由对仗的上下两联构成,横批一般为四字,多为揭示联语所包含的内容,如“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地不春风”,横披是:“国泰民安”;除春联外,关东又多在是日于门侧墙头贴春条,如“春天春地春水流,春草绿处放春牛,春花开在春树上,春鸟喜落春枝头……”,在大门、二门门首倒贴斗大的“福”字或“有”字,或 “黄金万两”,“日进斗金”;在仓房贴有“春种一粒种,秋收万石粮”;大车贴上“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马厩牛棚贴“牛赛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猪圈贴“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生”;鸡舍贴“金鸡满架”,门前树上贴“出门见喜”……作为贴挂习俗,是日家家户户,一盆浆糊,大家伸手,又贴年画,贴门神,贴挂签,过去关东又于是时,贴“一家之主”的灶王牌和“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带有明显天地崇拜意识的“天地牌”。 关东贴门神,年画、挂签习俗由来已久,门神又叫门画,源于《西游记》中记载的唐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为生病的唐太宗仗剑执镜,夜夜守门护驾的故事。民间过年贴上二位门神画像,意在驱妖镇魔。 年画起源于门画,关东年画题材多种多样,旧时多为五谷丰登,早生贵子,升官发财,花鸟虫兽等内容,如《春牛图》,画面是一只神牛,背驮聚宝盆,盆里载种青枝绿叶的摇钱树,两边各引来一只凤凰,旁有一农夫,着力用鞭赶牛,画面上有一行题字:“我是上方一春牛,差我下方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春牛降临人间,不仅犁田,且可祈福消灾。 关东无处不见挂签,挂签也叫门笺、挂千、挂钱,在喜庆的节日里,挂于屋内房梁、门窗、祖宗影像前处。关东农村常见的挂签为长约一尺,宽七寸的长方形红、绿、粉、黄纸,四周镌有图案,中间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字样,下边呈穗状。作为节日吉祥物,挂签源起传说种种,集中的说法是防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扫帚星”马氏。姜太公让其“遇破而回”,所以才让人们故意将纸剪破,使马氏这个穷神不得贴近人家门户。挂签这种民间工艺品,体现了民众的祈福消灾意识,同时,挂签又是“挂钱”之谐音,有发福升财之意。 2.祭俗与食俗。除夕,关东农家都要在正屋的北墙上把三代宗亲,即有列祖列宗的名字的家谱图挂上,设供桌,摆供品、香炉、蜡台,请祖宗们除夕回家过年。除夕,最隆重、最热烈、最精美的要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开饭前,要噼噼啪啦放一通鞭炮,大人要放“十响一咕咚”或大双响,孩子们要放红红绿绿的小鞭炮;待到天上三星横梁(即三星在天上打横,视为半夜子时)院中要垒起旺火,即点燃一堆宝塔形的木拌塔,内装软柴,便于点燃。富贵之家,甚至要垒直径五尺,高达丈余的旺火,可燃烧几日几夜,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屋里屋外要点得通明通亮,象征新岁新年,大路通天,亮亮堂堂。春节明亮意识,传说是纪念一位为除九头魔而身化斑竹一枝的青年,驱灾避邪。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千香百美,必须有鱼,“鱼”“余”同音,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之意。年夜饭的特点是家人要齐,即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这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届时未归,对全家来说是一件憾事,在父母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