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春节来临之际,民进中央谨向广大网友恭贺新春! 祝愿大家渡过一个热闹、欢快、祥和、美满的春节!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4年春节专题 > 春节专题 > 春节评说


过春节还是过洋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年的元旦,因中华民国成立时采用公元纪年才改称“春节”。这个节日的起源很早,大约在距今三四千年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是一种敬天祭祖(即在一年之初祈请天帝庇护和祖先保佑)的祭祀活动,其所蕴含的意义是先民们希图自己这个群体能人丁兴旺。因为只有群体人口增加到一定的数目,才能成其为人类社会、产生种种思想和法则,才能增强本群体利用自然的力量。《左传》里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即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注重本族人口的增殖以发展生产,并时刻保护本族的利益不被侵犯,如用桃符和爆竹驱赶为害于人的恶鬼(桃符演变为春联,爆竹演变为鞭炮)、对外族的入侵实施“天罚”(武力抵抗)等等。这种重人事的观念后来便构成了儒家的思想核心及其观察处理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流逝过去的数千年历史岁月中,每年元旦所举行的宗教祭典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长期不断地往祭典过程中加进多种祝福、游艺活动,就使这一庄重、神秘的祭祀大典最终演化成了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民俗节日。兴奋热烈的气氛掩盖了原有的神圣主旨。
    我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在说“我们都是一家人”。一个人出生后首先认识的是父母,进而认识了祖父母和家乡,再进一步便认识到众多的同宗同族。他此后就永远在这个圈子中靠父母、靠宗族、靠家乡生活,他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父母、他宗族、他整个家乡的喜怒哀乐。他可以出国留学、可以进城经商、可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却认为自己在陌生人中取得的这一切根本算不得什么,他只有在回到家乡并把他的业绩呈献给他的家族后才会得到确认,他的生命由此才会变得有了意义。这就是中国人恋眷故土、图报家族的血缘情结。每年一度的春节就是这种情结的集中宣泄,节日期间,家族中所有的人,无论贫富、不分地位高低,都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乡和自己的亲人们吃上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也就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才有机会把在自己心底里埋藏了一年的尊老爱幼、对亲友对家乡的友情、亲情、爱情等等对家族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春节的内涵是一直在扩展着的。旧中国人们过元旦着重于爱乡土、敬祖宗,那么新中国则是把爱自己的乡土扩展为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把单纯敬祖宗扩展为对老人、对孩子、对亲朋、对人民的敬重挚爱上。就是说通过注入新思想和扩展原有观念中的优秀部分,可以突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题。春节热闹与否和有无新意,全在于发展、引导和组织。
    和春节蕴含中国人的观念意识一样,洋节则蕴含了洋人的风俗习惯。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关系深厚的家族中,人人为家族、家族为人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洋人则因工业社会的发展,把血缘亲情全部炸断而代之以地缘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和责任。人人只对遥远的上帝负责。在这种观念中,产生了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等洋节。可见春节产生于中国的国情,洋节产生于洋人的国情。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习俗。
    十二年前,前联邦德国的一位女汉学家魏格林博士在中国的一个座谈会上说到德国在进行高速的现代化后,人们虽然感到生活的便利,但也总感到有失去自己“根”的危险。因此,德国人提出“一定要像对大自然一样,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保护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发扬一种对现代化客观上引起的虚无主义的抵抗力,保持他做人的本领。”
    看来,无论是过传统的春节也好,过洋节也好,关键还是有如这位德国女博士所提醒的那样:无论过什么节都别忘了自己的根!
                                                     ——《北京记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