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帝制的闹剧
 今年春节中国人头上又有了皇上
 “建极绥猷”匾及“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咏言保之求厥宁”对联原本悬挂于太和殿上,袁世凯恢复帝制曾想在太和殿“登基”,将该撤掉,宝座移往它处
 孙中山等在日本庆祝取消帝制时合影
83天复辟梦的洪宪皇帝——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一作慰廷,慰亭),号容菴。河南项城人。早年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5年经李鸿章保荐,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1895年,以道员衔驻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1897年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维新运动之起,参加强学会。1899年署及山东巡抚,后参与“东南互保”活动。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兼练兵处会办大臣。1905年扩编北洋军成六镇。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免职。1911年11月任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 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公开进行帝制自为。改元“洪宪”,次年元巨登基。1916年3月被迫撤消帝制。6月6日在绝望中病死。 袁世凯为何能由一军中小在爬上民国总统的高职?他从未改变过自已的阶级立场,却能取得维新派、革命党人的信任,这全靠他弄权有术.投机有方。袁世凯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家。 1894年,袁世凯从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回国后,一时尚没有出头的机会。甲午战争失败后,朝廷上下一片改革旧军队建立新军队的呼声,同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日渐高涨,他们大胆地提出了变法自强的主张。在袁世凯看来,掌握军权是取得权势的捷径。所以他四处活动,积极钻营,欲将编练新军的权力抓到手。他对顽固派的投靠一刻也没停止过。他丝毫没有接受维新思想,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接触频繁,来往密切。他是看到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万一变法成功,自己也好有表白的资本、获取升迁发达的机会。1895年,康有为创立强学会,袁世凯踊跃捐款并成为强学会的活跃分子。他很快取得康有为的信任。当袁世凯得到督办新建陆军一职时,康有为等人都觉自己的“同志”掌握军权对维新运动大有益处,遂对袁寄予厚望。 袁世凯一向善观风向,哪一方势力强大了,就投靠哪一方,难分高下时便脚踩两只船。 1896年夏、变法运动达到高潮,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令,引起顽固派的极大恐慌,他们准备对变法加以镇压。维新派在危急之中,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9月18日,谭嗣同只身赴袁的住处,请他保护光绪皇帝。此时,袁世凯已知“朝局将变”。袁世凯在谭嗣同面前信誓旦旦,骗取了谭嗣同的信任。袁世凯对帝后两党势力作了一番分析:光绪皇帝图有虚名,实权掌握在西太后手中,若倒向光绪皇帝一边,定是朝不保夕;如出卖维新派,投向西太后,必会取得顽固派的信任,事后也是有功之臣。 就在变法的关键时刻,袁世凯连夜赶到天津向荣禄告密。西太后提前于第二天发动政变,宣布重新垂帘听政。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蝶血菜市口。维新变法运动一瞬间葬送在袁世凯手中。果然,西太后念其有功,准许他在西苑门内骑马,赏银四千两,提升其为工部右侍郎,不久又升山东巡抚。1901年11月,李鸿章病死,遗嘱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等也极力推荐,西太后下令招升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练兵处大臣。 此后,袁世凯的权位越发显赫,以至“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袁世凯),方能作出决定。”这不免引起朝庭一些皇族权贵的不满和疑忌。1908年光绪死后,载沣以袁患有足疾为由,勒令他回家“养病”。实际上袁世凯在暗中一刻也未停止过与北洋将领的联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连克武汉三镇。清政府速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赴武汉与革命军作战,但北洋军将领根本不听他指挥。载沣迫于无奈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嫌官微权轻,托辞足疾尚未痊愈,按兵不动。他趁朝廷危机时刻,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武昌事变诸人;解除党禁;给予指挥军队全权;供给充足经费。载沣别无他法,只得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清政府军政大权集袁于一身。一向痛恨革命的袁世凯,此时对革命党人表现得如此宽容,他是要利用革命势力挟制清政府交出政权,以清政府为工具,挟迫革命势力就范,最终窃取全国政权。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袁世凯已感觉到大清王朝大势已去,但他还要让它再维持一时,作为挟制南方革命党人的工具和进行政治变易的法码。他一上台,就立即指挥军队南下镇压革命党。先是攻下汉口、汉阳,接着隔江炮轰武昌城,却不向武昌发动实质性的进攻,意在给革命党造成一种威慑力量,以诱使革命党妥协,接受他的和谈建议,达到窃取国家政权的目的。 斗争经验还不丰富的革命党政治上尚显幼稚,认为“反满”就是革命,只要推倒皇帝革命就大功告成,天真地将希望寄托在反动军队的倒戈上。谁能把皇帝赶下台,就可把国家大权交给他。还是在袁世凯在家中待价而沽时,就有部分革命党人给袁世凯写信,劝他倒戈,希望他成为“汉族之华盛顿。” 1911年底,袁世凯的代表与革命军谈判,双方达成一种默契,只要袁世凯正式宣布赞成共和,负责使清帝退位,就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不料,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以其崇高的威望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大失所望,一方面以武力威胁南京政府,一方面秘密派人同南方代表交涉。很快达成协议,只要袁使清帝退位,大总统一职仍由袁担任。孙中山也特电告袁世凯,如清帝退位,立即让出大总统职位。 袁世凯得到南方政府承诺后,立即策划“逼宫”,迫使宣统皇帝于1912年2月12日发表退位诏。次日,孙中山履行诺言辞职,推荐选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轻易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当初宣布赞成共和,不过是窃取政权的一个手段。临时大总统之位并不能令他满足,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个人独裁统治,做淫威无限的皇帝。 袁世凯虽称帝心切,但时机尚未成熟,他披着共和的外衣,大肆破坏民主,为其实现帝制扫清道路。南方革命势力的存在对袁是个威胁,所以他刚一上台,就以军费开支过大,人民负担过重为借口进行裁军,而对北洋军却设法加以扩充。革命党的人武装力量经裁军元气大伤。 责任内阁的设立,妨碍了袁世凯独断专行。内阁总理唐绍仪是袁世凯旧班底中的一员,但后来思想上与袁有些分歧,令袁不能容忍。袁有意架空唐绍仪。唐深知袁世凯心狠手辣,于是愤然辞职。不久,内阁六位总长相继辞职。袁世凯任命亲信人物、内务总长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赵一切听命于袁世凯,内阁实权操纵于总统府,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1912年12月,第一届正式国会开始初选,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取得胜利。国民党准备组织真正的“政党内阁”,削弱袁的权力,预定由宋教仁担任内阁总理。宋教仁到南方四处发表演说,鼓吹政党内阁,断言袁世凯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背叛民国。袁世凯唯恐国民党用和平方法夺去政权,视宋教仁为眼中钉。他以其贯用的流氓手段暗中指使特务刺杀了宋教仁,表面却佯装痛惜之状,还下令“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追查结果,主谋是赵秉钧和袁世凯本人。真相大白于天下,袁恼羞成怒,决定武力消灭国民党。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幻想破灭了,认识到“非去袁不可”,7月上旬,孙中山召开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黄兴等人对武装讨袁信心不大。南方武装力量经袁裁军已有很大削弱,加上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一,袁世凯又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到 9月上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一心想着尽快当上正式总统,他对国会向来没有好感,不过此时他要利用一下国会为他选举正式大总统服务。在袁世凯的催促下,正式宪法中的一部分的《大总统选举法》先期完成。袁世凯急欲在10月10日“国庆节”正式任职,用金钱收买一些社团大拉选票。IO月6日国会投票选举,为保万无一失,袁派一千多名打手装扮成公民将国会团团围住,经过三次投票,直到晚上九点才勉强选出总统。10月10日,袁世凯在故宫太和殿宣誓就职。 袁世凯当正式总统如愿以偿后,国会对他来讲没有什么用了。10月14日,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出《天坛宪法草案》,草案虽明显扩大了总统权限,但仍含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内容,袁断然不能接受。袁提出增修宪法案,要求扩大总统职权,提出宪法公布权属于总统。遭到抵制后,袁气急败坏,将总理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时擅拿承德行宫宝物一事公诸于世,挟迫熊辞职并签署了解散国民党的命令。1914年1月,袁下令停止议员职务,非法解散了国会。5月,袁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宣布废除《临时约法》,为其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扫清了道路。 这时袁世凯做皇帝的愿望越来越强烈,5月1日,袁下令撤销国务院,撤销总统府军事处,成立“陆海空大元师统率办事处”。10月,将陆军总长段棋瑞排斥出去。9月 28日,袁率文武官员到孔庙祭孔;12月23日至天坛絮天.为宣称帝从思想上到舆论上做准备。 正当袁世凯准备实现帝制时.日本向袁提出“二十一条”不合理条款,并暗示如接受,则日本支持袁称帝。袁立即接受了日本的不合理要求。 取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事宜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召开了所谓国民代表大会,一致投票赞成帝制。12月11日上午,参政院开会,通过了请袁称帝的推戴书。袁假意推托。按预谋,下午5点再次开会,通过第二次推戴书。袁故意做出一副推托不过而称帝的姿态。他下令19l6年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2月25日,蔡锷率先在云南宣布独立,举起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顿时,讨袁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省先后宣布独立,帝国主义对袁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袁世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在羞愤交加中一命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但其内部却迅速分崩离析。早在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阀就存在着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和冯国库为首的直系。袁死后,又分裂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各派军阀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主子,为扩充势力范围、争夺权力不断混战。他们实行的是与袁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