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一所座落在广州五山地区的著名学府,那里云集着当今许多优秀的学者。张波,一位年青的博导,便是其中的一个。
张波出生在一个历经坎坷的家庭。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学生,是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军人,但由于家庭及伯父在海外的原因,使父亲很早就离开了部队。少年时的张波很早就在书山学海中寻找他童年的乐趣,正是与知识结缘,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张波就以全地区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录取,从此走上更高更深的求学之路。从1978年开始,好学不倦的张波从浙江大学先后走进西南交通大学,获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专业博士学位、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研究员,最后定位在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大)。从江苏省仪征化纤联合公司任工程师,福州大学软件科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室主任、讲师,到华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年青的张波,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向科学的殿堂攀登,犹如海纳百川。
不同的学府,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使年青的张波与同龄人相比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少年时的坎坷,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正是这些千金难买的人生经历,使张波在日后的工作中,对人生、对同事、对工作,倾注了真诚和热爱,也正是这不一样的人生,使张波珍惜生命,并焕发出对工作的热情。
一个正在华工大潜心攻读的年青女孩得了重病,心情非常的沮丧,贫困的家境,对学业的眷恋使她几乎陷入了绝望。当张波得知这位学生生病以后,马上到医院去探望她,鼓励她,主动捐款给她,并通过学校安排她已下岗的母亲在女生宿舍看门,一来方便照顾她,二来也好挣点钱。在此期间,张波和他的爱人,经常和她们母女俩谈心,送给她们所需的日常用品,逢年过节请她们到家里吃饭,给她们以真诚的关怀和安慰。当病愈了的女学生心情愉快地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她是多么感谢她的这位老师啊。女学生的母亲深情地把一面写有“非常感谢学院和张波老师给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的锦旗送给学院。
一位来自河南的学生,是学电力专业的,或许他与文学有种不解之缘,因而对他所学的专业总是提不起兴趣。从尖子班上退下来后,一度非常消沉。张波很为这个学生焦急,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有他自己发展的前途。毕业时,张波根据这个学生的专长,鼓励他去考研,并报考一位知名学者的研究生。这个学生的确对文学有一种天赋的爱好,以非常高的考分被录取了。事实证明,后来这位学生学得非常好,他的导师对他非常满意,也非常感谢张波给她推荐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如今这位学生已经毕业,在一个大型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年青的张波,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真诚来帮助和爱护学生,学生视他为知己,告诉他自己的苦恼、告诉他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看见年青学生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张波又何尝不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他总是满腔热情地给年青的学生以鼓励。在假期里,他主动让学生和他一齐搞科研,并在大二、大三的时候,让他们参与他的科研课题,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即使离校了,也忘不了这位曾经给予他们知识和关怀的导师,他们曾动情地感谢他这位老师,给予他们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还有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真诚的付出得到真诚的回报,张波连续在95、98年两次获得华工大优秀教学奖和优秀班主任奖96年—99年,连续三年考核获华工大优秀教学二等奖,1998年获“南粤教坛新秀”荣誉称号(省级)。张波实在是当之无愧。
不仅学生视他为知己,年老的教师亦愿意与他为友。对老教师,张波是非常尊重的,这些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张波也一样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羊城晚报》曾有篇65位硕士生导师下岗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电力学院亦有这样一个老师。由于多种原因,这位硕士生导师申请不到科研经费,招不到学生,结果他的硕士生导师的资格也被取消了。这位教师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遭遇这种状况非常消沉。于是张波力邀他加入自己的科研组,并拨给他一部分科研经费,让他重新获得了硕士生导师的资格。失而复得的机会,老教师非常珍惜,工作做得很好,目前他已带了七个硕士研究生,有了自己的课题,也拿到了科研经费。患难见真情,老教师非常感激张波,可张波却平静地说:“这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需要”。
电机专业,曾是电力学院唯一的硕士点,是华工大最早拿到硕士点的科研单位之一,在最辉煌的时候,拥有专业教师40多人。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电机专业,由于专业老化,再也显示不出它的生命力。到1998年电机专业只有1、2个学生考研,专业教师也只剩下8个,这个专业要是失落了,对华工电工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1999年初,一位老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香港雅达公司(美国奥森电子公司在港的子公司)想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高水平的电源实验室、培养研究生,并愿提供20万美元做电源实验室建设经费。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张波立即主动与雅达公司取得联系,迅速地制订出可行性计划书与他们洽谈,并以最快的速度在1999年9月,在电力学院建立了第一个电源实验室。实验室建立起来后,给电力学院的电机专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从当年难以招到研究生,到现在拥有研究生近百名,从行将失落的电机专业,到2000年又再建起第二个高水平的电源研究室,变化是何其迅速和巨大。这个实验室,目前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点,是华工大电力学院对外的窗口。广东省、广州市电视台多次给予报道,省电力局的领导,英国的、美国的、香港大学的教授,相继前来参观,雅达公司的副总裁来看过后,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正是凭藉着这个科研室,电力学院拥有了第三个硕士点,为将来成立博士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硕士点培养起来的研究生,现在已开始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他们的论文,用不了多久,这些研究生,便是电力电子专业的新生力量。谁说将来在电力电子这束集成光束中,会没有他们耀眼的光芒?
张波,正是以他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满腔热情地全程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他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在电力学院里他能在一年内申请到近百万的科研经费,在全校年青博士之中是较高的,特别是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些都是非常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有了科研经费张波如虎添翼,这几年,张波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在内的十几项科研课题,多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其中收入国际著名三大索引SCI.EIISTP论文十余篇,并在2000年获得广州地区青年科技论坛论文一等奖、广州市优秀论文二等奖;出版专著一部、获国家专利一项。
到目前为止张波已培养或正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十几名,多次赴境外合作研究和讲学,与香港、英国、美国、新加坡多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关系。
张波,在学科建设上和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正以坚实的步伐努力攀登着,并以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影响和带领着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前进。张波,不愧是华工大电力电子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胜不骄、败不馁,张波何以能拥有这样的平常心“是老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了我极深的影响”。加入了民进组织后,组织上对他的关心和信任,老同志对他的关怀和鞭策,更使他倍感人生目标的高和远。
目前,张波是华工电力学院院长助理,民进省委委员、总支副主任、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并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
然而,我感受到张波的纯和真:他头上的光环耀眼,他眼前的成绩喜人,但坐在我面前的年青博导,却依然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淡然。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春风鼓舞任飞扬前面还有漫长的路,年青的博导,希望你还是这样脚踏实地,心境平和地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