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傍湖花似锦,柳阴三月啭流莺。”三月的白马湖春光如画,三月的春晖中学喜气洋洋,全校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热烈欢迎潘守理校长赴京出席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胜利归来。在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潘守理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月27日,潘守理带着全市和全省人民的重托赴京参加“两会”。从春晖这所百年名校的毕业生到春晖中学任期最长的现任校长,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最高权力机关中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潘守理校长的生命轨迹和春晖中学前进的步履紧紧连结在一起。春晖中学是他青春的梦想,生命的辉煌,也是他一生的真情倾注。
永远的春晖情结
中国基础教育网站的“名师访谈录”是这样介绍潘守理的:潘守理,中学特级教师,男,1984年进入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春晖中学任教,历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1992年起担任校长。教学特色: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灵活而不失严谨。教学成果:1993年主持国家教委实验课题《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春晖中学1.5模式》研究,成果报告于1996年获全国一等奖。目前正着手物理类选修课《科学方法》的教材编写及课程建设和探索。因教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潘守理是春晖中学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按照正常的人生轨道,这一年,他将参加全国高校的招生统考。在预填高考志愿时,他填报的专业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浙江大学光仪系。浙大光仪系是著名的“高门槛”专业,科学家蒋筑英就毕业于该系。当时,该系招收新生的必备条件是除总分超过浙大提档线外,物理考试中光学部分的分数必须是满分。潘守理正是冲了这一“必备条件”才填报该专业的,因为他对此有着充分把握。然而几个月后的一场“革命”,却改变了一代学子的人生命运。潘守理回到老家做了一个农民。上名校求学成了一个难圆的梦。为了更有“出息”些,潘守理拜师学做木匠,这位曾是优秀高中生的小木匠,在当学徒时,不肯墨守成规,在弹墨线、凿榫头时自作主张地用上了数学、物理知识,弄得靠口传手教学艺的师傅目瞪口呆。学了不长的时间,师傅感觉已教不了这个特别的徒弟了。若不是生活里的许多偶然,也许潘守理会由一名小木匠成为老木匠,他的一生中将会造出一座座的新楼房,制作出成套的精美家具,在恒河少数的匠人中,他会是很好的一个;但是在春晖中学的校史中,却将少了一任出色的校长,在中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少了一位名师。
春晖中学校址迁至小越,学校更名为继抗中学,师资短缺,需要招收代课教师,潘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何凤皋,想到了他的这位高足弟子,亲自前去请他到继抗中学当一名物理代课教师。当时,潘守理和别的农家子弟一样,已经成家立业。民办教师的收入和名气,也远远不如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然而对潘守理来说,作出最后的选择并不是很困难——是永远抹不去的春晖情结,促使他放下斧凿,拿起了教鞭。从此以后,他除了暂别教坛修完了大专大学的课程之外,一直都在春晖中学工作,春晖成了他真正的“家园”。
潘守理在高中时是全优学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视他为本学科最优秀的学生。然而他真正钟情的是物理。早在八十年代初,他在上虞的中学物理教学界已算是小有名气了。后来他又脱产到浙江教育学院物理系进修本科学历,学习成绩优异,物理研究论文《论线性谐振子几率的经典求法》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毕业时,母校也曾挽留他留校任教,因为对春晖中学的深深眷恋,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绮丽的西子湖,回到朴实无华的白马湖。除了教学和科研,除了学校和学生,他几乎没有别的爱好。他可以闷头演算几万道数学和物理题,但是却舍不得浪费一个半个钟点去作无谓的应酬;他可以执着地固守着一方寂寞的校园,却不允许自己是个平庸的教师。多年来,他致力于高中物理教育中的教材教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养成了既居高临下又精雕细琢,既灵活生动又严谨细致的教学风格。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课程设置的调整意见,在普通高中开始进行必修、选修课制度,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了调整,这虽然有利于缓冲初高中的学科“台阶”,但物理学科自身的体系完整性却受到一定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潘守理于1992年大胆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1.5模式”的实验构想,经浙江省教委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国家教委基教司,于1993年6月在国家教委课题论证会上受到专家的肯定,被正式纳入国家教委《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和实验》总课题组。该课题在当年进行了第一轮实验,到1997年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由潘守理主持起草的《春晖中学1.5模式教学纲要》在省内外一些学校和教研机构中被推广和借鉴,也为绍兴市60%的高中学校所采用。
寒暑易节,二十春秋,潘守理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把春晖作为自己永远的家园。他全身心的投入,把爱献给了这一方山水。他的春晖情结,也深深地感染着春晖的学生和老师。许多从春晖毕业的学生,也把春晖中学作为永久的精神家园。现在已经是德国联邦物理技术永久职位科学家的戴高良博士,2002年12月19日回母校探访了老师和校友,他把潘守理列为影响他一生的优秀教师,动情地说:“潘校长不仅教我治学,还教我如何做人”,“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是春晖的孩子,春晖永远是我的家”。春晖中学现任教科室主任车春萌老师,在春晖工作了十余年,有好几次受邀担任市区新办学校的教职,只是“因为依恋白马湖这片湖山,敬重潘守理校长的治学为人”,才心甘情愿地与湖山为伴,与春晖同行。
温和而有力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1992年,潘守理已经是一名全国级的优秀教师,就在这一年,他出任春晖中学第二十一任校长。
春晖中学坐落在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的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是由开明绅士陈春澜先生资助,我国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蔡元培、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等,曾应聘前来讲学或执教。张闻天、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叶圣陶等常来学校考察指导。一时名震海内外,有“北有南天,南有春晖”之誉。作为春晖中学的现任校长,潘守理深感,春晖中学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给予后人奋进不歇的动力和压力。要当好春晖中学的校长,就是要秉承春晖中学的优良传统,把“与时俱进”的校训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
春晖是一所百年名校,继承和发扬春晖的优良校风,是潘守理潜心思考的一个问题。潘守理认为,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学校的人文环境,被人称为“学校精神”的校风,教规、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既有它历史文化积淀的一面,还融合着时代精神和校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一个好的校风,比营造几幢现代化的大厦更有价值。春晖中学的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四自”教育,以培养师生的健全人格为主旨。潘守理在继承经亨颐先生的办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新“四自”校风。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千百名春晖学子正是在这种优良校风的感召下,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明日社会的栋梁。在今年的学校开学典礼上,潘守理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校风建设的新目标:以先进的文化扎实推进校园文明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积极创建一个诚信校园、礼仪校园、知识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活力校园。“六种校园”建设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正是春晖中学“与时俱进”校训在新期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年轻教师在春晖创业、成长,是潘守理作为一校之长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才能的体现。潘守理的管理理念是“温和而有力地抓住管理的缰绳”。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站得高而抓得细。既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又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近年来,潘守理大胆引进外地优秀教师,组织大学正高级以上教授组成的“春晖校友讲师团”为本校师生定期开设学术讲座,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完善激励机制,使“名师工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春晖中学的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在省市乃至全国教学比武中崭露头角,全校教师中获得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数处于绍兴市各学校之首。对于有成绩、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他总是特别予以器重。他鼓励教师要与学生为友,把教学的过程作为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在教育教学上,潘守理对每一位老师都是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在生活上,对外地老师的照顾会更多一些,因为外地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碰到的困难也会多一些,为他们解决夫妻分居和子女入学等具体困难,在潘校长眼里是很重要的事,常常为此付出很大的心血。对于学生的事,他更是看得比自己的事更重要,为了了解关心学生的生活,他自己带头住进了学生宿舍,建立了行政领导住学生宿舍的制度,沉下去倾听学生的呼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000年的夏天特别炎热,为了使高三的学生能更好地备考,在全校的办公室都没有装空调的情况下,潘守理要求学校后勤部门先为学生装好空调。潘守理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把一个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者最大的成功和最大的收获。有一年,潘守理到市内各中学去选拔优秀的初中生,在丰惠中学,他发现了一名叫宣江华的学生,很有学习的潜力。这名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潘守理对他的父母说:“让孩子到春晖来吧,由我自己来带他。”宣江华来到春晖以后,潘守理除亲自担任物理奥林匹克的辅导以外,还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怀备至。宣江华也不负师望,一举夺得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等奖,并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优秀学子。
做一名学者型的校长,是潘守理对自己的要求和挑战。在繁忙的教务工作的间隙里,他认真钻研和思考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用春晖中学老师的话来说,潘校长是一个精力过人,脑子永远在思考着问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