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师大兰蕙公寓,应约坐在我面前的是位被他的学生们称呼为“老裴”的裴纯礼老师。
老裴56岁,鼻梁上架着一副足有800度深的眼镜给人感觉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专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老裴自述,1996年5月,时任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中心常务副主任的他被公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Internet应用研究,参加了基于Internet的实时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的课题开发与研究工作;1997年11月,回国后即开始从事Internet教育教学的应用实践与研究。1999年初,他组织建立了PCC教学服务器,支撑与辅助其基于Internet的教学活动。从1998年起,他为北师大文理科研究生、本科生讲授《Interne及其应用》课程20轮,并亲自辅导,累计学生近4千人。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许多新的网络教学理念,也积累了大量网络教学的经验。近几年,老裴的足迹遍及全国东西南北中,为大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举办《Internet教育应用》培训班15轮,累计学员1千余人,并应邀为大专院校的教师,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等做过44场次基于Internet教学改革的专题学术报告,受众面达万余人。
裴纯礼老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同时在教育部兼任师范司“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高教司“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基教司“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考试中心“NIT国家信息技术考试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基于对老裴的以上了解,我与裴纯礼教授面对面地做了一次访谈。 记者:网络教学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角色的换位不甚理想,而你却很早就进入了角色。你能否结合近几年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向我们的读者谈点最深的体会?
老裴:1997年底我从美国高访回国时就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认准一个目标,苦干3~5年,必见成效!这个目标就是开展基于Internet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因此,我回国后的第一门新课、第一本新书、第一个课题、第一台服务器、第一篇文章、第一场报告等都紧紧围绕Internet进行。几年的付出让我饱尝了网络教学的甜头,要问网络教学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开展基于Internet的教学改革,第一位是观念,第二位是关系,第三位才是技术。先讲观念。今天我们出差外地,很自然地会选择飞机、火车或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因为我们已建立起了现代交通工具的意识。1985~1987年我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时,就曾饱尝微机应用的甜头,于是回国后就积极推广微机应用的普及教育,希望帮助大家建立微机应用意识。1996~1997年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时,又饱尝Internet应用的甜头,于是回国后就积极推广Internet应用的普及教育,希望帮助大家建立Internet应用意识。
我们可以从计算机的发展来理解什么是Internet应用意识?计算机与我同龄,都诞生于1946年。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50~70年代是主机时代,数十数百人通过各自的终端共用一台微机;80年代是微机时代,一人一机,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微机带来的方便、高效与乐趣;90年代以后是Internet时代,每一个人通过联网的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与“使用”全世界的服务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由于主机与终端已成为历史,今天应用计算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单机与网络客户机的熟练用户)、中级层次(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和高级层次(网络服务器的管理者)。建立lnternet的应用意识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师与管理者不仅应成为单机的熟练用户(如熟悉视窗环境、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包的使用等)和客户机的熟练用户(如熟悉使用浏览器查询网上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上传下载文件等),还应成为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即具有将Internet各类信息服务和管理与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建立基本、扩展和协作学习环境,收集、组织与发布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学习评估等能力,就像我和我的学生最近几年所做的那样。
观念的改变可以产生奇迹!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也可以成为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以我自己为例,我清华大学时学的专业是物理,1996年到美国就是认准学习Internet。记得5月10日到达俄亥俄州立大学时,我对网络一窍不通,第二天正好是我50岁生日,因此我是实实在在从50岁这天从零开始学习网络的。方法就是:先读最薄的书,尽快入门、了解全貌,然后直接阅读与学习样品程序,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整整4年,在我54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与清华大学一位院士一起应邀到中央美术大学做网络教育的学术报告,实现了自己“苦干3~5年,必见成效!”的目标。
其次谈谈关系,这里指的是相互合作与协作的关系。要完成网络教学活动,在搭建服务器,实现应用信息服务以后,还需要长期维护服务器的正常运转,防止黑客与病毒,开发与不断完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不断收集、组织与更新学习资源,管理公共微机房等,这绝不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团队的共同努力。庆幸的是,我有一支人数不多但十分精悍的队伍,大家分工合作,不计个人得失,共同在为上述任务的完成而努力。
第三再谈技术。为什么我把它放到第三位,因为Internet的技术是透明的、共享的。例如我们的服务器采用的Linux系统本身就是自由软件,几乎是免费的。国外有人讲它是Copyleft,而不是Copyright。此外,我们还可以从Internet下载很多共享软件的源代码,包括BBS电子公告板系统、MajorDomo电子邮件列表系统、基于Web的虚拟专题论坛等。非专业出身的人不一定要看懂其中的每一条语句,而是只要看懂关键词,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即进行二次开发。以我们PCC教学服务器上使用的进行网上调查的圆饼图统计程序(由6个文件组成),就是从Internet下载,再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而成的。我可以在20分钟内教会任何一位中小学老师修改的方法,但他必须具有下列基础:熟悉一般文本编辑器和向服务器上传文件的操作能力。 近两年多来,我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近30个市、县做了40多场报告,主要讲更新观念的问题。我想告诉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是:传统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需要扎实的基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到电视台讲大学物理,但是,信息技术知识的特点之一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阶段切入,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以紧跟其发展。我可以举出大量的实例说明,非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可以与计算机教育专家一起在电视台讲软件应用,非专业的教师可以开发出优质的网络课件。在IT技术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大家都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在Internet普及与发展的今天,每一个教师(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的机遇与起点都是均等的,今天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我想,我在50岁开始起步实现了“做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的目标,年轻的老师应具有比我更优越的条件,你们应该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我的同样目标。
记者:有人将远程教育分为三代,且过分强化第三代的作用,大有“唯第三代论”的思潮。你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之关系的?
老裴: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和浓缩后,形成对人类社会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产生影响的数据。以数据形式出现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表示与传播,迄今为止有三种媒体:传统形式媒体(口头语言与书面文字)、模拟形式媒体(以电磁波为载体的文字、声频与视频等)和数字形式媒体(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文本、多媒体与程序等)。 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于三种媒体的信息技术包括:传统媒体技术(课堂、书籍、笔记、报刊、杂志)、模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电话、电报、传真)和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媒体的网络通信与播放)。信息科学就是研究收集、组织、存储、管理、传播、交换、检索、处理、应用各类信息的理论与方法。
三种媒体与相应的信息技术分别支撑了三种教育和三种学校: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以来就有了传统教育与传统学校(教室、书本、笔记、黑板、图书馆、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化教育与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录音、录像),20世纪末又出现了网络教育与网络大学(多媒体网络教室、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辅助教育教学)。
建立网络学校与开展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机遇。但是应该指出:三种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只能对传统教育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开展网络教育和建设网络学校的基本原则应该在认真比较三类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是用某一类教育取代另一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教育的许多方式方法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是不排斥的。
记者: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朝着学校数字化的目标努力,限于经费又不知从何处着手。对这个问题,你作为专家是如何看的,你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数字化应包括哪些内容?
老裴: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各地与各校在网络、信息设备、信息资源、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上均进行了比较大的投入。依我个人意见,各学校都将经费过多地用于门户服务器上,而对教学服务器的投入较少,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服务器空间,因此难于有效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其次就是我国的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每年培养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都上哪里去了?现在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人往高处流”,即小学的往中学流,中学的往大学流,流不进的再考研考博,以增加日后“流动”的筹码;“才向高薪靠”,即该专业的毕业生多往IT业走,或去外资企业从事员工教育培训。这个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所学校的教育数字化包括下列四方面内容: 1.建立公共多媒体网络微机房;
2.建立教学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