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快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为人们期待与热切关注的焦点。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已走过近百年历史的高师,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支撑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对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高师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也更加显露出来,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则成为时代对高师教育与时俱进的呼唤。
其实,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已得到人们比较普遍的认可,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实现综合化?综合化怎样才能走得健康?
在我国现有的221所师范院校中,许多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在数量上已超过师范专业;一些近年来合并组建的综合大学,仍保留着师范教育的职能;而一些著名的综合大学也开始主动向师范教育靠拢,对其投以热情和努力。应该说,这种综合化已在进行之中。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目标是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许多高师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相对稳定的一批高师院校仍将长期存在。对于不同层次的高师院校来说,改革不可能整齐划一,更需要的是积极探索与实践。但是,所有高师院校必须有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高师院校自身改革的双重任务,很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适应教师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应对综合性大学的竞争;
如何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提高自己综合的办学实力,以求可持续发展。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综合化最重要的不在专业而应体现在课程上。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教育的难点问题也都集中在这里。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国家必须建立一批研究型的师范大学,对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方法,直接参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是必然的,因为师范院校的专业都非常“古老”,通过这种“古老”的专业难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因而专业设置必须拓宽,但不能再重复传统的专业,必须开办走在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的专业。
史宁中校长特别强调,综合化最重要的不在专业上,而应体现在课程上,要把每一门课建设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既可选择师范专业的课程,也可选择非师范专业的课程,由此逐步在师范大学中把师范与非师范打通。当然,这种改革难度很大,估计需要10年左右时间,但现在就要着手做。
史校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每一门课建设好,既要考虑课与课之间的衔接关系,又不能依赖性、系统性太强。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不学这门课就不能学下一门课,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知识面狭窄,就业适应性差。而在“知识爆炸”和培养模式变革的今天,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对课程进行根本的改革。
曾为“小教本科”教师讲数学课而先后读了40多本参考书的史宁中校长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之内,而不在学科以外。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本身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教师的思想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某一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比如,我们培养的教师到高中教数学,不仅仅是要学生懂得勾股定理、三角函数,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运算、预测、运筹的能力等。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这对教师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他应该了解本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
史校长说,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比师范大学学生水平高。对此应该进行分析。不可否认,过去师范院校学生入学时就与综合大学学生有差距,而一些综合大学毕业生,往往是由于家庭出身等历史原因的限制而从事了教师职业,他们恰恰有能力和才华当好教师。而现在的形势已经变化,东北师大的录取分数已超过重点综合大学,在教学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比过去质量高,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同时史校长也认为,培养未来的中学教师并不要求一定是尖子生,而应是中上等学生,尖子可能并不适于当教师。
史校长说,师范大学必须从学科建设这个更高层次上去抓教学改革,过去总是把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对立起来是不对的,不能总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做法上。比如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建设,过去总是强调,培养中学教师基础实验很重要,中学需要做什么实验就让学生做什么实验。但现在我们认为,如果做过了高层次的实验,一般性的实验自然会做,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些研究型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所以,东北师大最近投入了近1300万建设这样的实验室。再如所有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共同课——教育学和心理学,多年来一直因其空泛和脱离教育实际而不受欢迎,在东北师大已变成四门课,即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学、教学科研方法和课程与教学。
南京师大副校长朱小曼教授:综合化发展是趋势但必须走得健康
在不久前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曼《走综合发展之路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的发言及南京师大近年来的改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早在1994年,作为南京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曼提出“情感人格型师范教育的建构”,希望师范生包括教师的情感人格素质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前在俄罗斯的经历给朱小曼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说,俄罗斯教师培养注重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人文理解,这种气氛与传统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动荡而受到丝毫影响。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仍是文化,是重视人文理解的教育,其教师培养需考查一个人对人文理解的能力,并有各种办法来鉴别和考查这种能力。而我们,除了分数就没有更高明的东西可以考查人了。
她认为,教师缺乏这种素质,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对教育没有热爱之情,就不可能自主地从事教育工作,只能是给他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一个自主型的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教育。但我们从制度上,从培养体系上都无法保障培养这样的人。至今,虽然在政策、制度和评价体系上仍未解决,但人们在意识、观念及认同感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改革的背景,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自主成长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因为,面对一个知识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喷涌、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养对其余生来说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师已经不可能再用一本教科书来束缚学生的视野,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是有源头的“活水”,是“涌泉”。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是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一个在学习化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
培养这种自主成长型教师的高等学校,应该拥有多样化的学科专业结构、较高的学术水准、深厚的理智传统与文化底蕴、纯洁清澈的思想空气。而所有这些,是传统高师院校所不具备的或不充分的。因而,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创建教师教育的新体系。
然而,朱校长对综合化培养教师问题也心存忧虑。她说,综合化如果搞得不好,不仅难以发挥其优势,还可能泯灭传统师范教育的优势。通过综合化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是我们的理想,从理论上说可行,或者说,在特定情况下某些小范围的实验可能成功。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的师范教育究竟能否依靠综合化发展培养出自主成长型的教师,还要看实践。对此我也有怀疑。因为,这里暗藏着一个假设,即现有的师范大学水平不高,水平高的就可以改为综合大学,言外之意,师范还是低水平的,教师培养被人们瞧不起。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大量的师范院校没有成就感,没有自豪感。现在的问题在于,要让师范教育本身,要让教师职业本身强起来,使教师专业的内涵奥妙无穷,充满吸引力。但这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一大批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仍受到地域、文化、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朱小曼说,处在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学校,我非常拥护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提出的向综合化发展的基本思想。师范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但这条路究竟怎样走?首先必须走得健康,其基础就是必须有各种措施和政策来保证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如果不以教师专业化为前提而追求所谓综合化发展,那就可能是以综合化为名而行消融师范性之实,不仅培养不出自主成长型教师,而成千上万教师的地位将更加低下。因为,如果人们都认同了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可以改为综合性大学,而一般师范院校则是低水平的,那么好学生、优秀人才就更不愿意到师范院校来,师范又怎么能强得起来,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呢?这对中华民族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综合化是一种趋势,但是众多的师范院校究竟怎么做,却应该非常慎重。希望南京师大和北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