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赵光华在《关于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之水长流不断》的意见和建议中,向全社会发出的警示。
赵光华委员以具体详实的例证,告诉人们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那就是大量珍贵的民俗技艺和民间艺术,正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消亡、随着它们寄予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改变,不断衰落甚至消亡。他说:“以广西地方戏曲为例,建国初期,广西地方剧种有18个,然而到了上个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四个剧种外,其余14个剧种已难得一见。再看说唱艺术。形成于十六世纪的维吾尔族说唱艺术‘十二木卡姆’,曾被喻为‘东方音乐明珠’,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史诗一样,具有世界影响。遗憾的是现在,已无人能单独演唱完整的‘十二木卡姆’,现存的演唱者也多为八旬以上的老人,后继乏人。”此外,赵光华委员还指出,年画的衰落更令人痛心。在清代,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年画作坊,名气较大的如山东维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等。然而今天,只有苏州和天津两地还保留着年画,其余的均已销声匿迹。
赵光华委员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民族文化消失,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丰富的源头,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我们要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不要留下文化遗产失传的永久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