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则要依靠教育。“人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第一资源,其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增长和参与世界竞争、综合国力增强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培养的大中专以上各类科技人才总数已达世界首位,总数相当于英、法、意的国家人口。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与总量远远低于这些国家。国家技术发明奖已连续六年没有一等奖。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说明国的原始创新水平与国际差距很大。为了加速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性重大决定。这一问题应由国务院职能部门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这首先需要从我国的教育、科技、企业实情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综合性有力措施。 我们产业产品与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更新换代慢、竞争能力弱、效益差、创新能力不高,急需注入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进行新产品及技术的创造性研发。 我们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包括博士生,知识面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施能力差,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尤其是对研发中遇到的失败与难题束手无策,表现出科研素质很差。 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所属院所,除承担国家规划任务外,每年还承担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资金不少,取得了成千上万项“成果”,但真正成为高水平、高回报、高效益的大产业不多, 因此我们必须迅速有效解决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发展脱节这一严重问题。这是关系到们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领导人及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目前我国工科院校负责人、教师、导师,有很多没有承担过工程技术实践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科学技术创新方法与规律,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身不是复合型人才。作为负责人很难在管理决策中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科学规律;教师与导师很难引导、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许多学校的许多学科与本学科相关企业没有太多的联系,学生及研究生没有结合专业实践的机会。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工科大学尤其是学院级负责人与教授,必须在产业单位承担两年以上的工作才可在学院任职和担任教授。工科院校的教授不但要有理论成果,还应该有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才可以担任。常言说“名师出高徒”,首先应该对工程院校的教师进行发明方法、发明规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发明创造意识与实施能力,以便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所为此编著了《实用发明创造学》,教学效果表明经培训后的学员经过美普的斯顿创造公司的测验方法测试,创造力提高了三四倍,与美日相当。其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明方法,发明规律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进行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与商品化的规律的学习与训练,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企业的领导人及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担任领导职务、教学并指导研究生。 二、以产业化为标准进行项目验收 对有项目决策权的领导人包括评审专家,要在观念上真正转移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上来。在应用,基础项目、应用开发项目、高科技攻关项目,均应遵循商品化、高竞争力的原则,以进入市场为目标,依照“高效率、高水平、高效益”的三高原则,进行项目的评定和验收,并且在评定和验收中应该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省市,各部委可以先试点,最终逐步推广。 三、积极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学校管理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改变以往管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做法,创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中科院院士申半文指出,理工医科的诺贝尔获得者85%以上是高等院校的教授,正是因为高等院校具有宽松自由和谐的创新环境及多交叉学科交流的存在。在学校教育方面,尤其是研究生,应该面向多学科招收生源,并且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可以适当放宽学制为5年以上,只要达到学分要求即可获得学位,实行宽进严出。打破硕士研究生两门学位课不及格退学,工科两年半,理科三年必须毕业等教育部过死的现行规定。学科教师梯队建设,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年龄方面,还应该在多学科方面得到优化,形成自主选题、 自由发展、百家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 四、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体制 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人才发展的潜力,尤其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这种模式与现在提倡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应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综合性实施能力为重点的评价体系。要把学生认知能力、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创造力作为考试的重要量值;既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评价;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改变教师与学生评与被评的关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尤其要对技术工程创新能力、实施能力与市场化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工科院校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产业需求发展脱节严重,未能达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致使其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科研院所研究的成果与实际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结合不够,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原因,企业对旧产品的更新换代与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均无能力实现。因此,很好地磨合三者的关系,加强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应该进入实际的企业,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课题、研究生的学位课题,在保证一方面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更多的应该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从选题、方案、方法和研究路线的确定、材料的选取、开题及研究成果的评定,均应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同样研究院所应该采取相同的路线与企业进行联合。企业要以资金、场地、研发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真正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研究所,长期以来作为多微电子家企业的技术支撑,主动进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产品的技术更新与换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施的能力。由于产学研结合紧密,创新成果显著,获得国家发明奖5项,省部级发明、进步奖19项,科研转化率达到了100%,取代了进口产品技术并且已开始出口,部分在研项目纳入了国家、省市的重大攻关项目。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公司积极要求与其合作与融资。并且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深受大型企业与科研用人单位的欢迎,进而形成了人才培养、项目研发、资金投入、商品转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