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 0 O O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一股以建立开发区、特色园区、科技园区为名的“圈地运动”。这些开发区、特色园区不但数量巨大,而且面积惊人。近年新设立的开发区,其面积已从当年的1平方公里、几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动辄十几、二十几平方公里,甚至是上百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各类开发区5 6 5 9个,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开发区的“遍地开花”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经济繁荣,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1、浪费了大量的土地,损害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缺乏科学论证规划甚至根本没有规划,开发区过多过滥的设立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了近3 0 0 0万亩地,已经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 3·5 1%,近2 6 O O万亩土地闲置荒芜,其中大部分是耕地。而在闲置和撂荒的耕地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无法重新耕种。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2、扰乱土地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助长低水平重复建设 无序是造几年开发区设立申一个突出表现。开发区过热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把土地当成生财之道,土地出让金成为当地政府重要财政来源。因此在土地审批上出现了较多的违规行为。许多地方政府在设立开发区时并没有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有些反而要求调整规划。此外,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没有一定的标准,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并没有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要求,而是一哄而起、重复建设。
3、隹犯农民利益,加剧社会矛盾 政府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却又不好好安置,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有些甚至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大量农民失地又失业,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对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冲击。 4、增加地方财政风险,带来金融安全问题 一般而言,开发区达到七通一平才能有效招商引资,形成吸引力,而达到这一要求通常每平方公里至少要投资1亿——2亿,而根据我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则需投资数万亿元,远远超过我国年固定资产投入额。许多地方搞开发区,其资金从银.行贷款,社会上拆借,而结果并没有引来项目,带来回报,相当于把钱埋在地底下了,这就涉及到一个金融安全问题。
开发区不法圈地现象已经阻挠经济的发展,为此从去年七月份开始至今年年初国务院重点清理整顿全国3 1个省份的开发区,对众多开发区实行摘牌、撤消、整合、核减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遏止了土地盲目占用现象,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被摘牌或撤消的开发区的土地并没有退还给农民;入区企业并没有撤;开发区虽已不搞园区建设,但却以单个项目的形式申报项目;小开发区并入大开发区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并没有真正解决土地闲置,重复建设等问题。 清理整顿是政策手段对经济问题的调整,但并不是永久性办法。开发区的设立和发展还将继续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彻底解决目前开发区过多过滥所带来的各并手问题,必须从开发区问题的核心——土地入手,从法律角度建立一套保障开发区良性有序发展的机制,保护土地资源,规范开发区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审批权限。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按规划、计划用地.因经济建设发展确需调整规划、计划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严禁随意突破。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根据科学的行业用地标准审批土地.同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根据土地的使用目的,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管理权。
二、建立长效的土地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中央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对各地开发区设立情况进行督察,切实加强对违法规划和审批行为的监督管理。同时司法机构应当介入开发区管理,对违法批地、久拖不决和影响恶劣的土地违法案件,要依法查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三、加强宏观调控,集约高效、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从严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格按标准供地。推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四、高度重视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督促有关方面,将挪用、截流和拖欠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尽快补偿到位;搞好信访工作,解决好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做好失地农民的善后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