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动工兴建。这是改变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型战略性水利工程。它将重新调配我国南北水系的布局和水资源分布。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由于中线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在湖北境内,主要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库区调水,使丹江库区下泄水量减少,汉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也将更为明显。但调水又给汉江经济带来发展的机遇,因此,如何兴利除弊,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线南北水调工程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现状 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汉江全长155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在湖北境内干流长888公里。通常以丹江口以上江段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碾盘山之间为中游,碾盘山以下为下游。汉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湖北的腹地,干流总长652公里,流域面积6.23万平方公里(不含河南省0.15万平方公里面积)。 (一)自然环境概况 汉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t—16.5℃之间,极端最高温43℃,最低温—19℃,平均日照时数在1800—2100小时,无霜期230—260天,平均降水量800mm—1200mm。 汉江中下游自北向南分布着北亚热带黄棕壤和中亚热带红壤,还有潮土、水稻土、紫色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全国植被区划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植被覆盖率在10%-30%之间。水生一湿生植物34种,鱼类118种。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共探明各类矿产近100种,荆门、襄樊的磷矿,荆门的石膏矿,潜江的岩盐和卤水,都是高品位的优质矿产。 汉江中下游水系发达,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有小清河、南河、蛮河、双河、竹皮河、汉北河、汉南河等河流,水资源总量194亿立方米,丹江口一老河口段水质较差,襄樊水质常年为Ⅲ类,天门一仙桃段水质较好,仙桃一武汉段水质较差,武汉只能维持Ⅲ类水。汉江中下游总磷、总氮多数超标。 (二)经济社会状况 汉江中下游干流两岸有老河口市、谷城县、保康县、襄樊市的襄城区、樊城区、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荆门市的东宝区、钟祥市、沙洋县、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汉川市、武汉市的蔡甸区、东西湖区、江汉区等19个县市区,人口1138万,耕地面积1047万亩。2001年汉江中下游地区GDP总量达2546亿元,约占湖北全省的55%,干流沿岸县市区人均CDP达8500元,高于湖北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城镇、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流域内的江汉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武汉一十堰汽车工业走廊沿江分布,以东汽公司为龙头的汽车工业带不断壮大。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石油、化工、食品、轻纺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经过航道整治,汉江在我国综合运输网中其水运主通道的地位更加显著。 汉江中下游地区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功能比较齐全。防洪工程已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丹江口水库为骨干,包括杜家台分洪区和沙洋以上14个蓄洪民垸在内的工程体系,整体防洪能力达到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正常年份灌溉工程可满足区内工农业用水的需求,灌溉面积达7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 (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汉江的水资源是汉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汉江中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防洪标准不高,洪涝灾害威胁大。汉江中下游有58l公里干堤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堤顶高程按防御1964年洪水计差1米左右。由于堤质堤基差,河势变化大,因而崩岸多。民垸分洪难以适时适量,分洪后损失大。 2.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配置不合理。现有灌溉和供水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抗大旱的要求。同时,水利工程布局与生产力布局、工农业结构和城镇发展的调整不配套。 3.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不够,环境污染严重。据2000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汉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52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总量为2500-4900吨/年。2001年,该地区污水排放总量为71962万吨,约占湖北全省污水排放总量的32%;COD排放总量达22万吨,约占全省COD排放总量的32%。汉江中下游八大支流的19个控制断面中,有17个不能满足相应水功能区标准。襄樊、武汉等城区江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近年来,汉江下游江段“水华”发生频率增加、范围逐渐扩大、污染日趋严重,1992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四次严重的“水华”现象,给汉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敲响了警钟。 4.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加重了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汉江中下游地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形成比较完整的化工、造纸、纺织、酿造等工业体系,这类资源依赖型产业,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治理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对矿区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永久性破坏。据2001年统计,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9537万吨,COD排放总量近8万吨,占流域的40%以上。 位于汉江中下游腹地的江汉平原已开垦为农田,原生植被早巳不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汉江中下游地区13个县市区化肥施用总量达60多万吨,当年仅化肥中的氮磷含量通过地面径流进入水体分别为3万吨和9千吨。监测表明,汉江中下游多数江段高锰酸钾浓度值在丰水期比枯、平水期高,反映了汉江有机污染来源,主要是农业和农村的面源污染。 5.水管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水质水量多头管理。无法系统优化与科学调度配置水资源。没有专门的流域性法规,管理手段落后。在汉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上,体制和政策障碍问题日益突出。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一)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条件。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防洪库容成倍扩大,使中下游流域的防洪标准由10年—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沿江14个分蓄洪民垸基本可以不分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长治久安的水利环境。加坝蓄水后,丹江口水库水位抬高,汉江干流水位趋于均匀,通过合理调度及实施治理工程,沿江15个大型灌区1200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可明显改善;库容增大,可以增加丹江口水库枯水期的下泄流量,加上引江济汉工程,能够有效增加汉江中下游在枯水季节的水环境容量。 (二)干流区域生态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中线工程实施后,如果治理工程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汉江中下游干流水环境将有可能向不利的方向演变。据预测,当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立方米时,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将减少约24%,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将减少约丑6%,水环境的容量将有所降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的难度将加大。与调水前相比,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立方/秒的中水流量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立方/秒大水流量的天数减少100天。中等以上流量减少,对河道冲淤将产生影响。同时,调水将使汉江中下游河道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29米—0.51米,将加大生产生活用水成本。由于库区水位大幅提高,在丰、平时期,下泄水的水温将降低,对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水质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生生物种群将会大大减少。汉江中下游是我国南方沙化比较严重的区域,已形成沙化土地面积195万亩,随着水位下降,将形成新的沙滩、沙洲、沙地180多万亩。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后,潜江高石碑以下江段,水体中长江水占一半左右,由于长江水质劣于汉江水质,因此,在改善汉江下游江段水文情势的同时,“汉水”也受到“江水”的污染。兴隆枢纽修建后,其上游55公里江段水流减缓,增加了襄樊等城市江段发生“水华”的机率。 三、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机遇意识,转变发展观念。抓住南水北调工程机遇,一方面要抓住国家巨额投资搞工程建设的现实商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工程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在防洪保安全的自然条件下,实现水患意识向水利意识的跨越,建立起牢固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秩序,使汉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加强宏观研究,优化区域规划。中线工程作为汉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超出了水利工程的范畴。通过水源地工程和四项治理工程建设,可以加快汉江中下游地区以水资源为纽带向以水经济为支撑的经济协作区发展的进程。建议国家计改委协同湖北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汉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宏观发展问题研究。比如:如何充分、合理地挖掘、利用好国家150亿元投资的商机问题,如何以武汉为龙头,以江汉平原城市群为腹地,以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为支撑,以汉江水利工程为依托,开展汉江经济带的建设;如何实施引江济汉江工程;如何在汉江与长江于湖北中部贯通后,充分发挥江汉水道“金三角”的作用,等等。 (三)发挥整体优势,建好示范工程。为了抓住机遇,促进汉江中下游可持续发展,建议水利部协同湖北省提出实施以防洪保安工程、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综合开发工程、汉江数字工程、现代管理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汉江现代化水利示范工程建设,并纳入国家计划,使汉江中下游地区走上人水协调,水旱无忧,配置优化,供水安全、生态良好、环境优化、体制健全、管理高效、信息畅通、运行可靠、人民富强、社会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议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示范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关系。示范工程是四项管理工程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实施四项治理工程既是静态投资过程,又是动态规划过程,两个工程应是一个总体规划内的两个实施阶段。二是处理好实施示范工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承受力的关系。示范工程是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