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4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建言 > 教育


常城委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教育

    一、国家教育的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近年来,“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几乎成为主旋律,无论是高校的本科教育,还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都以此为主线。从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要求来看,无论是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十分必要,否则我们就只能步人后尘。但是,提倡创新教育,不等于轻视或忽略了教育的另一类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因为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前者的实质是“探索未知”,用创新创造力去开拓,研发新的领域和技术;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利用已知”,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去从事生产、服务业。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否则,都去搞研发,那么大量的、具体的生产和服务业谁去做。其次,从总体看,搞研发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生产、服务领域也绝非仅需一般的中、低级劳动者,同样需要具有本专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正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难以提高,我国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往往低于发达国家的症结所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已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但职业教育依然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江山(至于学校数则因职业学院有的规模较小,因而数量则多于普通大学)。高职生数几乎占据高校生总数之半,而且由于就业需要,不少已获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普通高校生反而要到职业学校学习,求得职业资格证书(此现象在我国已见端倪)。尤其是考虑到,在可望的将来,我国是一个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对职业人才特别是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乃是我国之必须。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从1998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平心而论,国家在教育导向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总体上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从社会的认可度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如果说,前两年情况还可以,但近期则形势似乎变得严峻起来,如制定五年制高职、四年制技术型本科和高职学制的缩短等,使高职教育界感到了一种“春寒”。甚至从某种导向来看,极易使人产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列的误解,换言之,似乎高等职业教育并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如此,将给高职以致命打击。因此,本来由于导向和宣传不力,社会上仍普遍存在“高职”就是“职(业)高(中)”的误解,而因中国人的“望子成龙”观念根深蒂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职高”。这几年高职招生的困难、高职院校的生源大战无不盖出于此。
   
    二、关于我国人才类型的需求
   
    我认为,社会人才结构应是初、中、高级呈金字塔分布,即越高级人数会越少。同样,在教育界中,培养的人才结构亦应如此。在高教范畴内,由于制造业、服务业等一线岗位量大面宽,因此亦需要培养大批高职人才。但遗憾的是,在教育界却存在着“改变专本倒挂”的观点。仅以与首都毗邻的河北为例,目前,全省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94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高职高专院校57所、成人高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占普通高校68.7%。2003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8.5万人,在校生47.3万人,毕业生11.7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招
生11.1万人,在校生25.9万人,毕业生7.3万人,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54%和62.4%。2002年全省成人高校招生11.5万人,在校生29.4万人,毕业生6.05万人。成人高校90.8%的学生是高职高专类学生。本来依据前边谈到的认识及河北经济发展状况,这种局面并非属不正常,应该说高职生多于普通本科生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但如认为这就是“专本倒挂”,应极力扭转,这种观点实在值得商榷。 目前普遍存在着高职校亟欲升格本科的现象,但必须看到,在这种欲望的背后的主要动机之一,往往是希望藉此走出学校的困境:社会不认可;则招生难;就业难;学校地位低;获得政府、社会支持力度小,则经费困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说,该省财界明确表示:除本省九所重点本科学校外,其余一律不予贷款支持。河北省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一定普遍的代表性。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3年为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0万(2004年应为280万,净增68万,增幅32%,但加上去年未能就业而沉淀下来的,预计将突破300万;2005年毕业生达340万),无论是国家还是学生个人都面临着巨大压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现在每年1000万下岗职工和1400万失业就业求职者,合计2400万人。而GDP每增1个百分点,仅能提供100万就业机会,依我国经济增长8%而言,充其量提供八九百万个岗位。如此,意味着1500万的失业人群。在这“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以及近一二年显现出来的中初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看好的状况,更突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因为国家难以持续性提供数量如此巨大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高层次研发或管理岗位。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生由于“可下”——因为毕竟其培养目标是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可获得较多就业机会,而普通本科生则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又是高智商大能量社会群体,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好。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提高国民的受教育年限和层次(我国平均不到8年,美国13年,目前我国国民受教育情况才相当·于美国40年代水平,比韩国落后30年),特别是考虑到西部开发的需要,我国高层次人才远远不足;但是,如果把高教的发展仅瞄准在普通本科教育上,忽视高职教育,势必加剧国家就业压力,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提高。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他还强调说: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其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到要: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中央人才战略为我们反思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重新认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认真研讨今后高职教育规划和举措来说,可谓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在高职毕业生中,已经、正在并必将继续涌现出众多的国家人才,他们无疑是我国第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从中央人才战略的高度认识,从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将在我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着眼,从我国今后就业市场的紧迫任务,全面考虑我国的高职教育问题,使它能够与我国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等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两翼齐飞!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