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十项标准,其中把“眼睛明亮,反应灵敏”作为重要的一项。关心青少年视力健康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近视现已成为危及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第一因素。 一、基本情况 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并且随着学历的提高呈现逐年递增的事态。最新一项全国24省市学生视力监测结果表明:15万余名小学生中,视力不良率达19.83%,近视率为14.89%;8万余名初中生中,视力不良率达50.72%,近视率为44.20%;7万余高中生中,视力不良率达72.35%,近视率为65.2%。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使我们感到保护学生视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拓宽专业,也为了使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更具竞争力,相继要求提高招生体检标准,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对考生的视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视学生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将受到极大限制,这些限制意味着每年有84%的高中考生,68%的初中考生被限考专业拒之门外。然而,另一方面招办面对多年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却是一筹莫展。每年高校航海类专业因对视力要求较高,不得不一再降低分数线,降分幅度达20—50分之多。预防近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将贻害不浅。 二、近视上升趋势的原因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过度调节,屈光率过强,或眼轴过长,使物像成像于视网膜之前而造成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引起近视,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主要是指患有高度近视的父母,会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子女。 2.环境因素: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因素。 (1)眼睛过度疲劳和不合理用眼方式是导致近视的首要因素。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竞争剧烈,升学就业压力增大,加之教育教学方法欠妥,致使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长期的视近作业,使眼睛的调节功能逐渐衰退而遭破坏,造成眼球壁的畸形发展,引起眼内组织充血,使眼睛的压力相对提高。加之两眼为了对住近处目标,常需要通过眼球外的肌肉使两眼向内偏转,这就使眼球壁同时受到内、外压力的关系,使眼球逐渐向后延伸,眼球前后径加长,这就成为不可恢复的轴性近视,即真性近视。 (2)学习环境不良。调查发现,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了校舍改造,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校舍简陋,布局不合理,教室采光不好。学生在光线不足的教室里阅读,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不清楚,勉强阅读,须将书本贴近眼睛,这就势必导致眼内睫状肌的紧张性 收缩而患近视。目前,问题比较普遍的是学生课桌椅不规范,学校未能按年级、个体差异配置,这样不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学习体位不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 (3)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不可忽视。据调查,体育院校的学生中出现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1/4,这与体育专业学生眼睛疲劳程度不大,课业负担小有关;另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普通高校女生较男生不爱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4)长时间接触荧光物体(如电视、电脑) 也是造成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 三、认真做好预防近视的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加强对预防、控制学生近视工作的领导。宣传教育部门必须认真做好预防近视的宣传工作,要把预防近视的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坚决贯彻国家和省教委有关近视防治工作的文件,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形成一种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正常教育与教学活动中。要向全体学生讲清各种具体措施对预防近视的积极意义,使广大学生主动配合。学校领导和教师务必高度负责,要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地改善教学条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发动家长、医务人员一起共同搞好这项工作。 四、推行一切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1)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以人为本,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营造教育的大环境。 (2)改善学习环境。教室的采光与照明应力求符合标准,教室应有40W日光灯六盏,黑板面要避免反光。课桌椅的高低及斜度,应该适于学生身长及年龄的特征,使上课或作业时能保持正确的体位与姿势。课桌反光角度对近视眼影响很大应斜30°最佳。 (3)注重身体锻炼,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以增强体质。对体质较差或父母亲患有高度近视的学生,要多加关心爱护,做好家访工作, 了解他们的起居、饮食和其他的生活习惯,指导家长改善家庭照明状况,严格控制学生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机的时间。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按准穴位,正确掌握手法,这对消除眼晴疲劳,预防近视下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张贴《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挂图和视力检查表。 (4)完善视力监测与公告制度,形成护眼网络。学校建立护视中心,年级、班级建立相应组织,同学中结成护视伙伴,形成一个系统的护视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护视用眼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学生自我监督,了解近视的先兆,定期检查视力。 总之,防治学生近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保护青少年视力和预防青少年近视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做到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