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4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建言 > 三农问题


贺旻委员:粮食安全是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农问题

各位委员:

    我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就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作大会发言。

    粮食是特殊的商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的第一安全。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我国是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出了问题,必将引发社会的各种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在耕地上种出来的,实际上民以耕地为天。说粮食问题,必然涉及耕地问题。说粮食安全,必然涉及耕地安全。我国的耕地资源和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阶段,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我国拥有13亿人口,据测算,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高达16亿。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的面积减少是一个铁的事实。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发展趋势。这一最大的国情也决定了我国所需粮食的逐年增加。

    然而,近几年,相当多的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把土地当成摇钱树,以地生财,滥占乱用耕地,导致耕地锐减。从1998年到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减少3711万亩;2003年又比2002年减少了6700万亩。种粮面积下降,对粮食减产的影响达到74.4%。占补平衡成了空话。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生产能力较高的地,而新补充的多数是边缘地、劣地、生地,农田基础设施很差或根本没有的地。耕地数量的下降已到了最危险的程度,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0.795亩的警戒线。

    我国正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要修路,建厂、盖房,兴修水利,增加城市人口,必然要扩大城市占地的面积,一定会占用耕地。

    我国耕地用养失调,质量明显下降。多年来,耕地产出大幅度提高,投入不足,重用地轻养地,土地再生产能力持续下降。耕地土地养分中的有机质含量低,平均仅为1.8%,旱地仅为1%左右。我国耕地已患上了严重的 “营养不良症”,导致生产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耕地生产力降低等于减少耕地。 

    我国粮食产量,从1998年到2002年连年下滑,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急速下降,平均每年减产1381万吨,年平均下降2.8%,如此大幅度减产在历史上实属罕见。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43067万吨,比2002年又减产5.8%。根据我国粮食生产预测值中的低位方案,2003年的粮食产量应为51196万吨,实际仅完成低位方案的84%。

    此外,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低。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于其他经济作物,更低于有效益的开发区,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粮食产量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98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走低,涉及品种多,持续时间长。

    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抗灾能力弱,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受旱面积达4.15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19亿亩。农业抗灾能力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将长期威胁粮食生产。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粮食生产环境恶化。耕地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大量排入江河湖海和农田,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水、土、气中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对粮食消费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有专家测算,人口的城市化与粮食消费总量的增加有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我国的经验,城市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粮食消费总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根据发展规划,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从2000年的39%提升到2020年的55%,提高16个百分点,至少要有16000万吨粮食作为基础,相当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的1/3。

    事实证明,我国用粮随社会发展与年俱增。从2000年起,我国粮食当年的产量已不能满足当年需要,产需缺口从2000年的1487万吨扩大到2002年的3109万吨,2002年产需缺口已占当年粮食产量的6.8%。我国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均占世界总量的1/4。粮食自给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就需进口500万吨,拉动世界粮价上涨。大量进口粮食风险大,代价大,特别是遇到特殊时期,容易受治于人而影响我国战略部署。目前的状况是:人口增加,社会发展所需粮食增加,制约粮食增产的因素在增加;耕地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这一增一减,反差极大,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此,我们建议:

    1.严格执行基本农田规划。要建立耕地保护地方首长责任制,将耕地保护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突破规划滥占耕地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依法追究责任。

    2.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制定耕地质量标准,制定耕地质量标准的互换标准。严格执行占补平衡规定。占补平衡必须做到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必须防止单纯用面积凑数的自欺欺人的作法。

    3.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向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倾斜。把建设优势产区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国债项目投资的盘子,尽快着手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将农田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

    4.建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从过去分散分割的部门监测转向建立高效统一、有权威、与国际贸易体制相适应的监测预警系统。结合“金农工程”的实施,组建监测队伍、建立监测网络、配备检测手段。科学确定监测预警指标和预警值,统一开发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更好地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服务,为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5.坚决制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新一轮“圈地”运动。大中城市要严格控制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坚决制止滥上各种开发区和园区,严控公路两旁的植树范围。

    6.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尽快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逐步扩大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在对大豆、小麦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良种补贴,建立粮食作物良种补贴的长效机制。制定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办法,并尽快将农民补贴法制化,使其成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力杠杆。

    7.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最终要靠科技。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最终要体现在种子和实用技术上。加大对种子工程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良种选育、扩繁和供种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永恒的主题。国家财政应当大力支持良种选育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粮食产量藏于农民素质,藏于良种,藏于耕地。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