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公布的《公报》和《决定》中,都有这样一句话:“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过一个变化的过程。 从199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丰收,再加上1995年~1998年我国净进口粮食500亿斤,导致粮食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一些地方一度有卖粮难的状况,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
但从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的总产量、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人均占有量,这三项都呈下降趋势,整个社会的存粮也在减少。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10246亿斤,1999年减为10167亿斤。2000年到2002年粮食总产徘徊在9100亿斤左右。2002年总产量是9142亿斤,虽比2001年增产1%,但这仅是在前两年较大幅度下跌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2003年总产减为8613亿斤。 我国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每年大致在9600—9800亿斤之间。因此已连续四年出现产不足需,每年产需的缺口在500—700亿斤之间。这几年都是在动用粮食库存来维持实际的消费需要。 2003年夏粮比上年减产2.4%,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去年下半年粮、油、棉价格开始上涨,再一次提醒人们要关注粮食生产。国务院在去年10月28日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造成粮食总产的连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粮食种植面积锐减是重要因素。这几年,—些地方把土地作为“第二财政”、“因地致富”,不少地方违法违规滥占耕地。全国各类开发区建设规划占地5400万亩,这个规划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占地面积的总和,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在效益优先思路的指导下,许多地方占用粮田,发展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削减粮食作物的面积,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种养殖业,把调整农业结构简单化为“减粮扩经”。种粮农民不赚钱、不合算,增产不增收,甚至是多种粮多吃亏,这也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都使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全国粮食面积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7%,比1999年减少了5.22%,如山东省1999年以来就减少粮食种植面积1亿亩,跌幅达20%。江苏省和浙江省跌幅也在20%和17%。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也减少了一部分种粮面积,还要增加对粮食补助的需要。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高度重视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要从战略高度来落实粮食生产。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列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克服“重经轻粮”、“减粮扩经”的片面观点。通过政策措施,对全国粮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对粮食调出省、调入省、自给省要进行分类指导,对粮食的播种面积、作物品种要有定期定量的统计分析,及时提出预警,落实改进措施。 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粮食播种面积是确保粮食总产量的根本措施。坚决执行国家有关土地征用的法律、法规,加强土地审批管理,强化对土地使用的监督,有力地刹住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歪风。如果不把滥占耕地的势头遏制住,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要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保护稻田的种植面积,对大规模圈占和破坏稻田土地的错误做法要坚决制止。 三、要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粮食不稳,人心不稳”。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把过去国家以保护价形式通过国有粮食企业补贴农民的方式,转变为将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补贴与粮食产量挂钩,以粮食种植面积为依据。对政府的补助资金要严格管理,不准挤占、截留和挪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直接补贴将有利于粮食购销市场的经营多元化。 四、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要切实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的支持扶持。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不误农时地向农民提供品质优良、价格公道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当前,稳定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落实粮食生产,遏制住粮食总产下滑的趋势,是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全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措施,未雨绸缪,周密部署,我们完全有能力来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