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材料。加强文化建设,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现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近些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对发展我国的农村文化十分重视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和变化只是在原来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提高,与建设农村新文化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地区和部门在制定政策、部署工作中存在着“不抓文化不要紧”的错误倾向,搞其他设施肯投入,搞文化建设舍不得投入,搞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少有投入;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贯彻上级文件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落实解决问题少。
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投入有限,而在城乡之间,又存在严重的畸轻畸重现象。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无论是经费基数,还是经费的增长速度都明显不足。2002年财政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高达72.9%,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只占27.1%,致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十分困难,许多基层文化单位在工作上捉襟见肘,只能发“人头费”(指工资),严重影响了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据调查,2002年全国尚有733个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7.2%,陈旧的图书对读者没有吸引力。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经济政策在执行上也存在欠缺,远未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一是乡镇文化站的专职文化工作者太少,现有的乡镇文化干部经常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或担任乡镇领导秘书,有的文化站甚至不能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工作干部。二是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有的则完全是外行,且责任心又差,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在农村6.04万文化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8.76%。三是文化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年轻一代能接班的又很少。
四、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效果不理想。可供广大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远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文化部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有些文化馆站(室)只热心于唱歌、跳舞等活动,而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和文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带有迷信色彩的道场等民间民俗活动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参加面广。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日渐严重,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目前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对繁荣我国农村文化造成障碍。为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有力政策措施,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工作走向正轨。我们建议:
第一,统一认识,强化责任,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文化工作。
当前,应特别强调 “四个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加强审计和决算监督,确保人头费、事业费落实到位。另外,要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这就需要党政领导统筹安排,搞好协调。各级政府可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文化、财政、人事、农业、建设、民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参加,定期研究基层文化工作,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要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制度,在制订全面实现小康标准、评选文明城市、评估政府工作、考核相关领导政绩等,都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成绩列入指标之内。
第二,政府投入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政府应始终坚持文化馆站(室)等农村文化宣传机构的公益性性质,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投入要以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增加,落实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当前,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扶贫力度。对公益性的文化设施项目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并按等级对文化馆站(室)的设置、设施配置制定指导性标准。坚决防止和纠正文化设施被变卖、挤占和挪用等现象。此外,在保证政府的基本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起多渠道投入体系。如:适当向群众收取活动费;利用闲置的房屋解决文化站缺少站舍问题;动员社会力量捐赠文化馆站(室)的设施以及活动经费;设置公共阅报栏、书报流动服务点、流动汽车图书馆等措施,解决农村读书看报难的问题。
第三,着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
一要保证文化机构的设置,保证有人做文化工作,并争取专人专职。二要设立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培训的专项资金,实行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在整合地区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在职人员岗位培训机制。三要鼓励搞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和艺术家多下基层,深入农村,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四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立足本地,面向群众挖掘人才,积极扶植业余文化队伍,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成为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解放思想,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首先,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次,要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第四,坚持“扫黄打非”,把重点整治与日常整治结合起来。第五,要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等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第五,立足现实,贴近农民,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事业应当与时俱进。“求知、求乐”是广大农民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因此,应在继续发挥农村文化活动娱乐作用的同时,把农村文化建设与普法教育、健康教育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结合起来,立足现实,贴近农民,创新形式,创造精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移风易俗、革故鼎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推动农村文化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