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4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献策 > 环境资源


陈凌孚委员:加强生态和水质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质量

环境资源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位于扬州,民进扬州市委对水源地输出的水质是否满足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进行了调研。

    一、水源区水质、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扬州市境内三条输水干线,沿线区域3726平方公里的范围,其核心区是由夹江、芒稻河、瘳家沟三条引水河流构成的区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在2005年前,将优先实施核心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监测数据表明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主要受到二方面影响:

    一是长江干流扬州段接纳的上游来水的污染。这部分水质指标已由1995年前的二类水下降至目前的劣于三类水。主要污染指标以CODmn、BOD5、溶解氧、石油类和非离子氨为主。尤其是上游北岸几十公里地带分布着中石化系统的南化公司、扬子乙烯、仪征化纤等大型化工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其中还有难以自然降解和人工处理的有机毒物和医药中间体,这对扬州市自来水水源已构成了威胁。随着新一轮沿江开发大潮的兴起,在扬州上游将形成新的更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园区,大量的化工废水即使达标排放,也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是扬州市生成的水污染物对水源区水质污染。其主要表现为:
1、工业污染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因。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使得扬州工业园区篷勃发展,而这些工业园区大都处在水源区的关键位置园区工业废水的排放,如控制和管理不好,将对水源区产生现实的威胁。2、水源区湿地和河道遭到破坏。目前只有堤内有江潮和淮汛退后留下的河滩湿地,生长着芦苇等挺水植物。部分江滩湿地已被大量小码头以及沿江(河)造船企业占用,甚至被用作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影响。3、生活污染的迅速上升加重了水体污染。2000年,扬州市区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占市区COD总排放量的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村落集中化的发展,生活污水造成的水质污染将更加严重。4、农业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氮肥约有30-60%进入了水体,大量的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体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毒素增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来年扬州市的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由于畜禽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大规模畜禽养殖和高密度水产养殖已成为新的农村污染源。5、江都市尾水排放不畅。由于周边的尾水主要是排入江都境内的运河,再通过运河排往长江,也造成水源区的水质污染。
    
    二、对水源区生态和水质保护的建议

    1、高标准编制《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调整工业园区布局,控制园区规模,加强集中治污。

    为切实做好源头水质保护,使保护区建设有据可依,政府有关部门应编制《南水北调东线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将污染控制的范围扩大到长江扬州全境。“规划”应在充分分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与控制、河道水网整治、生态治理与修复等诸多方面提出保护区建设的目标与措施,作为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法定依据。

    2、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针对目前沿江开发中存在的无序开发、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应尽快制定全国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重视对长江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立足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并加紧实施,避免上游排污与下游用水的矛盾加剧。
    
    3、建立沿江尾水排放通道。

    为从根本上解决尾水排放时对水源区水质的污染,应统一规划建设全国的沿江尾水排放通道。打通江都市尾水排放的梗阻,最大限度地发挥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4、共同重视水源保护区管护机构建设。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中央和有关省市对此均应高度重视。保护区涉及扬州市辖区内除仪征市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和环保、水利、农林、国土、建设等各个部门,为了跳出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必须设立较高级别的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建议中央和有关省市联合设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管委会下设管护处作为具体执法管理机构,改变目前保护区管理的松散状况。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