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范围而言,几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活力和改变社会、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过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当今社会变革的范围广、速度快,社会已经逐渐变成了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
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自1977年恢复正常的高等教育体制以来,为社会选拔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制在考试录取、招生、收费、贷款还贷、就业以及评估制度等等方面,弊端日益明显,问题越来越多,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学不满意,社会对教育不满意,教师对教育制度不满意,作为教育产品的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等等的教育危机局面,高等教育体制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高等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的改革就将难以进行;没有高等教育的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就将落于空谈。可以说,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整体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和“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可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改革统筹兼顾、协调进行。
正是由于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有着密切地联系,引导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既不能无视当前教育存在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也不能缺乏理性,感情用事,急功冒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是一个集考试录取、招生、收费、贷款还贷、就业与评估等制度改革的系统工程。为此,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考试科目、高考形式、保送生制度、考生录取手段、报考对象、高校收费、毕业生就业等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和改革,为我国高教体制的改革打下了良好地基础。在以往改革的经验和专家学者(王一兵、雷颐、顾海兵、刘海峰、高展、李文利等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改革我国高校考试录取、招生、收费、贷款还贷、就业与评估等制度,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改革我国高校考试录取制度
1、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录取为主,高校自主考试录取为辅,逐渐扩大高校自主考试录取权。
自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经过近30年的实行,就象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优点和缺点都暴露无遗,尤其是高考的弊端越来越显露,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对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废止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尽管社会各界人士对高考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批评,但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高考是目前中国相对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它是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等等为标准,较好地避免了所谓靠“关系”、“路子”、“后门”等等手段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为考生提供了一个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台和依靠自己的勤奋从社会底层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考制度还必须以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为主。
从长远看,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不同的生源,因此,逐步扩大高校自主考试录取权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根据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录取为主,高校自主考试录取为辅,逐渐扩大高校自主考试录取权的基本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操作方案:
(1)普通高校考试录取,以着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为主。在现有的高考科目基础上,分文理两类,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指定1-2门考试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加不同高校指定科目的考试,增加学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机会。
(2)各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再组织一次单独考试,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全国统一高考可以采用标准化命题方式,以便快速准确评卷。各高校单独考试的命题可采用主观试题以尽显特色,同时,在单独考试时,各高校可以增加面试、特殊能力测试,并注重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评价等。为了避免高校自主招生出现的增加学生考试成本、一个学生被很多高校录取的现象,减少考生无谓的奔忙,高校可以依据全国统考的分数初步录取之后,按一定的比例让考生到学校参加第二次考试。
2、将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考试分开。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实行“3+小综合”的方案,降低考试的绝对难度,考试内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侧重实用知识及相关应用能力的考查。对于职业高中的考生,实行“3+1”方案。语、数、外3门基础课,要根据职业高中的特点,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提高职业高中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为职业高中组织带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技能考试。
3、改革录取模式,向老、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目前我国的教育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往往条件好的地方录取分数还比较低。因此,要改革当前高考的录取模式,适当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二、积极稳妥地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虽然到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虽然高校扩招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高校扩招将仍然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看,据统计资料,1993年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在校率已分别达到:美国72.2%,加拿大71.20%,芬兰48.20%,新西兰44.50%,阿根廷39.9%,法国39.60%,韩国37.7%,台湾34.13%,泰国23%。从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水平看,2000年我国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5.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可见,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十分落后,还存在者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实施人力强国战略,要在本世纪中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高等教育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另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由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尚属稀缺资源,形成“过度竞争”就成为必然。只有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才能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局面。
在国家教育政策向义务教育倾斜,不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甚至减少投入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不仅仅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过渡时期,私立学校容纳了70%扩招的学生,而以公立为主的名牌大学规模基本稳定。在美国,社区学院的规模和重要性也极为突出,这类主要进行职业性教育的两年制院校目前容纳了25%的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因此,分层次,分等级的发展两年制的社区技术学院,也是高校扩招的重要渠道。
2、充分、合理的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招收走读生的力度,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道路,逐渐实行教学与管理的分离。应该看到,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有限设施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才只是刚刚起步,甚至有些高校还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事实上,教学与学生管理和日常生活等的关系,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这既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学生的观念有关。大学生已经是独立的公民,但在传统观念中他们还是孩子,吃、喝、拉、撒、睡一切日常生活都必须由学校来管理,学校必须为他们的一切行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扩招必然是苦不堪言。就世界范围而言,很少有哪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既管教学,又包学生一切日常事务的。因此,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招收走读生的力度,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道路,逐渐实行教学与管理的分离,是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大远距离高等教育的力度。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展远距离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加大远距离高等教育的力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于今年将要启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并集成全国农业高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通过采用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全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站(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站(点),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点,每年每村招收一名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不离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积极稳妥地改革高校收费制度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高等教育的成本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