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浪委员:推行高考社会化,为实施素质教育扫除障碍
|
教育
|
|
|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最高等级的考试。现在高考在实际上成为了衡量基础教育的唯一的最高标准。按照现行的高考与高中校的关系,即使基础教育改革到位了,高考还仍然会是衡量中学教育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这就决定了高考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强大的导向作用。
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提升,是我国教育不可逆转的方向和迫在眉睫的任务。那么高考的导向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由于高考内容相对集中在某些学科、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这就决定了高考无法大面积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相挂钩。高考与素质教育在操作层面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和矛盾的。即使在高考改革到位之后,这上矛盾会依然存在。
在这对矛盾中,高考以其超强的现实功能,大大地压住了素质教育这一方,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二十来年,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但鉴于高考改革的难度、所需时间之长久、以及改革后的高考也难以与素质教育相吻合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我们还应该在高考自身改革之外,寻求消除高考对素质教育形成的障碍的辅助性措施。
建议 高考实行社会化报考,让高考程序与考生原读高中校脱钩,淡化单个高中校的高考升学率,使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再成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最高指标。
高考社会化有助于解除高考成绩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唯一评价标准的错误定位;有助于缓解高考成绩对每个校长、每个教师的紧箍咒般的压力和控制;它能驱散高中、初中以至小学校园里永无止境的高考战的硝烟,把学校校长老师从高考这架战车上解脱下来。给老师们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让老师们以清醒的头脑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具体操作
高中生高三毕业考试并从学校取得高中毕业证后,即彻底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考生在户口所在地的社区高考组织机构报考大学,由社区机构组织高考。高考成绩单和入学通知书下达到社区机构,考生在社区机构领取高考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省、市高招办不向外公布单个学校的高考数据和升学率。
这种社会化的高考组织方式恰好与我国的高考改革方向相适应,比如多次高考,大学自主招生,高考放宽年限等。
社会报考一定会带来操作和行政管理上的一些麻烦,但考虑到它对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面对这些麻烦,付出一定代价都是值得的。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