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面临的难题。其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农业人口离开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必须具有适应新工作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农民的教育水平比较高,就容易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留在农村的劳动者也需要新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掌握新的耕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劳动者这些素质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 现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教育,相当大的支出要用来支付农业生产,农民对家庭巨额的教育投入不能及时转化为家庭经济收入,某种程度挫伤了农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对教育的期望值在大幅下降,初中的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采取更多的倾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面对发展农村教育的重重困难,人们常把它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采用送书本、送桌椅、送书包、修门窗和建希望小学,以及现金资助等方式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建议政府在投入、教学模式改革等多方面来扶持农村教育,从机制、制度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中央、省和市级财政安排了转移支付,但许多农业地区维持教师和干部“国标”工资的发放都很困难,对学校运转、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力不从心,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数量,具体款项包括学校建设、教师工资和经常性办公开支,明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切实保证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 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赠教育,弥补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但是募集和捐赠渠道杂乱,有的捐赠并非学校所缺,希望小学的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和低级重复建设。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统一规划农村学校的设立和建设标准,相对统一分配和使用农村教育基金。积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赠教育,完善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按照自愿原则,组织村民提供劳务等,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 四、保障进城的农民工的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也是很不平等的,政府在城市只保证有城市户籍的人口的子女的教育。进城的农民工的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难以实现。转移出来的农民如果将子女留在农村地区受教育,将成为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如果农民工的子女伴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因付不起费用而失学,长大后绝大部分会留在城市就业,就会降低城市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为其子女提供和在市内有户口的居民子女同样的义务教育。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开发式绿色扶贫助学工程” 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从2002年开始,在法库县创办“开发式绿色扶贫助学工程”试点,辽宁省扶贫办2003年投入20万扶贫资金,在辽西的贫困县区,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各县(市)区扶贫办联合,组织贫困地区中小学生,通过签订“订单农业”合同的形式,试种新品种蓖麻,资助贫困学生就学获得成功。截至年末,全省有7个县、38个乡、42所学校参与此项工程,13480名学生从中受益。加上学校校园地种植,折合种植面积4600亩,创造经济效益230多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学生的学费和其它教育费用,扶持了万余名贫困中小学生就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农村中小学均有数十亩的实验园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辟建了三小园(小果园、小农园、小植物园),该县朝阳沟镇双榆小学,是所只有9名教师92名学生的乡间小学,他们自编教材,三年级以上开设劳动技能课,校田里的年毛收入一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6000元),学校每周六周日开设农民夜校,分识字班、小学班、技术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该校开设种植、养殖、苗木花卉等实用农技课程,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全县的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6%。 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供学生实验实习、学习劳动技能,培育知识型劳动者。有位教育工作者评价说:农村的义务教育既要使部分学生“榜上有名。,也要使大多数学生“脚下有路”,前元庄就做到了这一点。实验学校走出了一条经济不发达地区“科教兴农”的路子。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开发式绿色扶贫助学工程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重要举措,培养了学生自强,自立能力和科技意识、竟争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带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让农村的学生和家庭彻底脱贫奔小康的好办法。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和各省扶贫办适当增加投入,同时还应扩充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少工委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在种植项目上,因地制宜,以适应本地环境生长的高产、高效作物为主,也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