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工作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用38.3元,而农村只有9.9元,农村医疗投入只占总投入的16%左右;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人口只占有着不到1/3的社会医疗资源。卫生人才匮乏,全国71万个行政村中有10.3%未设卫生室,村卫生室比1997年减少了3.5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了2.7万人。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大大制约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 搞好农村卫生工作是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为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农村卫生人员的缺乏以及技术水平较低仍然是制约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卫生人员数量少,特别是中高级卫生人才已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他们受医学教育的层次低,在县以下基本没有本科毕业生,而且获得医学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业务交流少。加上农村条件艰苦、待遇差,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许多医学本科毕业生分配在农村工作,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中高级人才不愿在基层工作。
为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建议加大医学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力度,改变目前为农村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模式。
1.中、高等医学专业学校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设立农村医学教育专业,制定特殊的学业政策如低分录取、短学制等。
2.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医学院校开设培训班,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
3.建设乡村医生培训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
4.增加农村医学教育的投入,在医学教育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医学教育。
5.给予农村医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保障就业机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