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5年教师节专题 > 民进中央庆祝活动


申继亮: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



    从三个方面简要谈一下我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一、研究教师职业心理结构,完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主要是资质问题,即什么样的人能做这件事情,也就是如何让这个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前几年,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国家政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都在提这样一个口号——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究竟如何促进?

    首先涉及的是入职的问题,即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如何让有可能成为好教师的人进入教师队伍。这其中有许多涉及心理学的问题。或许我们有一些思想都符合做教师,比如有爱国主义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但并不是说我们有了这些品格,有了一定学历就能做好老师。因此,教师行业一定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地方。那么从政策上就应该有条件保障,哪些人可以做,哪些人不可以做。条例制定的依据就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心理结构。90年代之后,我国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大量的研究和报告。北师大曾根据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包含五个成份的结构模型,包括教育观念、职业理想、知识结构、教学监控、教学行为。这之中观念、理想、知识是基本条件,是入职前应该具备的。这些条件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现实,就要经过教学监控环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重点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教师是一个职业,所以就要强调它的专业性,而专业形成的基础就是知识,也就是具备做老师的一些知识。我着重谈一下知识这一点。

    究竟教师具备什么知识才能形成专长,我认为,一是本体性知识,一是条件性知识,也就是基本的学科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与学生打交道的能力。从我国目前的教师资质来看,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教师的学历资格也由过去向上平移了一个单位,比如小学从要求老师中专毕业到大专毕业,但是现在面临的最大缺陷是教师的特定职业知识,即关于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你提出的最大挑战,不是教材比过去难教了、内容更深了,或者题目更难解答了,而是教学形式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更加复杂了,如何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学科教学的心理学化,要了解和把握教学对象基本的心理特点,这时候条件性知识就在主要发挥作用。因此,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入职成为老师。基于这样一些理解,我曾给教育部师范司写过关于教师资格认证问题的一个建议,我国1993年颁布“教师法”,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似乎最大的进步就是每个人都有教师证了,实际上领证书与否对于我们教学专长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有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所以教师资格认证问题不能再讨论必要性问题了,而是应该研究实际的可操作性问题了。具体如何实现,应该有三关:第一关是申请,要考察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和品行,这个考察过后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不符合条件;第二关是基本考核,这是心理学要做的工作,要从人格特点(乐群性、聪慧性等)、一般认知能力(知觉速度、语义理解等)、特殊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和职业知识(学生发展、信息技术等),这一关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到资质证书;第三关是用人单位的面试与考核,包括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考察,以及面试和试讲。要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就一定要把好入门关,真正筛选出能成为教师行业的优秀人才。这在过去是奢谈,但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几百万,因而具备这个条件。

    二、探讨教师教育专长形成与发展机制,提高在职培训质量

    教师入职后如何促进其成长。专业化是在教学活动中专长的表现,有特定的知识更需要有特定的行为,这就涉及老师如何提高专业水平。首先要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一是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工作的创新性;三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这之中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难以确定就是和不可替代性差相关。要提高这“三性”,有这样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这个公式的背后有两点含义,一是不能按照培养技术人员的标准培养老师,二是老师的知识很重要。之所以说教学经验很重要,是因为教师入职后主要是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是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经验的积累导致专长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经验积累的质量和速度,积累好的就可以成为专家,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仅仅是熟练,就不会成为专家。如何把经验转化为专长再成为专家,就需要不断在教学上进行创新。这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教师入职后的发展主要靠什么,靠自我发展,也就是经验的积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经验的积累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结构的重组,前提条件是老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基于问题学习,要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实现这个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是教学反思。目前,教学反思并没有成为教师培训中很主导的形式,因为反思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反思倾向力,而不是外在的推动力。这就回到最初我们所说的职业倾向性上,即对自己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忠诚程度,这不是靠思想教育能够解决的,而是和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

    三、关注教学创新,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要使老师成为专业人士,就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劳动,而是要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是教学创新,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有两点要强调:

    首先,创新是过程还是产品的问题。原来我们谈创新更多的是从产品的特征来界定,但对老师来讲,这样衡量就不够妥当,而应从过程去考察。简单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为教育的本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遵循个性化,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去发挥创造力,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案。

    其次,创新是领域还是非领域的问题。原来我们研究创造力更多是在非领域多,实际上教师的创新性应该放在领域中去考虑,就像艺术家的创造性和物理学家的创造性是肯定不同的,老师的创造性也有独特的一面。

    创新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超越自我、超越课堂和超越教材。促进教学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教师的教学自主,包括教学自主性和教学自主权,能否充分发挥自主性要看自主权赋予的程度。因此,解放老师就要赋权给老师,改革目前的管理评价体制,全面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我想给大家看一校长写的封信。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瓦斯房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孩被“高学历毕业生”射杀且焚烧。因此,我怀疑教育!

    我的要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个有人性的人。千万不要让你的辛苦,栽培出有学识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

    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最后,我想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结束我的发言,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从经师成为人师。

    (作者:北师大心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申继亮)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