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至2004年26年里,只有6年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有20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9%。我国能够长期保持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反映在能源消耗上,则是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能源供需态势很严峻。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能源问题,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解决好能源问题,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缩小能源供需缺口,三是保障能源安全。 <b>一、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b> (一)全国总体上看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1980至200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5%,能源消耗年均增长4.2%。这表明,生产单位数量的产出消耗能源的数量(记作USE)在逐年下降(GDP价值量换算为可比价,下同)。1980至2002年,全国USE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下降,其中,1980至1990年平均下降速度为4.0%,1990至2002年平均下降速度为6.1%。
(二)东、中、西部比较
为揭示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能耗状况,我们收集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各4个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数据。东部: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中部:湖北、湖南、河南、山西;西部: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
由于收集各省能源消耗的时间序列数据难度大,我们只能收集到各省1986至1999年14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上述12省历年USE指标,并把三大区域4省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1986至1999年USE年均下降速度,东部为5.7%,中部为6.7%,西部为4.5%。
区域间的比较。用当年价计算的全国USE指标,1986年为7.927,1990年为5.321,1995年为2.244,1999年为1.589.以全国为USE为1,各年度东部、中部、西部USE指标分别为:
1986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东部 0.679 0.663 0.660 0.677 中部 1.257 1.148 1.333 1.137 西部 1.205 1.174 1.362 1.380
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全国和各省USE指标逐年下降,也就是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另方面,同一年份东部与西部USE值差距很大,西部近似为东部的2倍,即单位能耗的产出东部近似为西部的2倍。而西部与中部相比,西部USE值高于中部,但差距不明显。
(二)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一是,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生产1亿美元GDP消耗能源约11万—12万吨标准煤,能耗约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
二是,我国工业的8个高耗能行业(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的单位产出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其中钢、原煤和水泥的单位产出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分别高15%,80%和40%。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消耗约2.3亿吨标准煤,占我国2001年总能耗13.49亿吨的17.05%。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能耗状况与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的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与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
<b>二、我国能源供需缺口与能源安全</b> 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结构是,原煤占67.2%,原油占22.7%,天然气占2.8%,可再生能源占7.3%。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比重分别为4.4%、69.3%、14.9%和11.4%。
能源专家评估,2004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6亿吨,进口1.2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34.8%,进口依存度为42.9%。而200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为29.1%。 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到3.5至3.8亿吨,需进口石油1.8亿吨至1.9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1.4%至52.6%。到202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2.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
我国原煤产量,2004年达到19亿吨,比上年增长约10%。关于煤炭供需缺口,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原煤供需缺口将分别达到2.6亿吨和5.7亿吨。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已经突显出来,形势非常严峻。用“木桶理论”来分析,能源供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能源供需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b>三、政策和措施建议</b>
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总的说来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把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1979年至2004年的26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6年低于9%,其余20年都高于9%。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7%~8%。例如,提出1980~2000年GDP增长翻两番的目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国民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是,1980~2000年里只有5年增速低于9%,其余年份都高于9%。国家提出的2000~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GDP增长再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同样只需要年均增速7.2%即可。但是,近几年的实际增速都在9%以上。
我国的能源形势为什么会如此严峻?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出的能耗高;二是在能源效率很低的情况下支撑过高的经济增长。
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不能满足财政收入增长和解决就业的需要。这是站不住脚的。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本身就证明了经济增长较低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至于靠过高的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近几年由经济增长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400万人左右,与失业(和待业)总人数相距甚远。
可以肯定地说,在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下,如果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降下来,能源形势严峻的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
(二)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
过去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出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实践表明,实现单位产出能耗下降,70%至80%来自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贡献,20%至30%来自科技进步贡献。因此,未来时期缩小能源供需缺口,应该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国家必须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未来时期内发展二、三产业,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样,既能减小能源消耗的总数量,又能增加就业岗位。
(四)加强能源立法,建议制定《能源法》。1997年11月全国人大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对于促进能源节约具有积极作用。从概念上看,节约是相对于浪费而言,降低能耗不能等同于节约。在既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下,在既定的生产工艺规范和消耗定额下,即使单位产出能耗较高,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是浪费。《节约能源法》不能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缩小能源供需缺口、解决能源安全提供立法保障。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制定《能源法》。
(五)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建议增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降低能耗”一类的内容。我国多年来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总是降不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总是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此作为“政绩”的表现。这也是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重要原因。今后考核干部,应该增加指导经济工作时,真正把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以及降低总能耗和单位产出能耗的指标。
(六)在降低能耗上,对东、中、西部区别指导。上述我们的分析表明,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好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与西部差距不大。这是因为,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大多数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因此,抓降低能耗的工作,在区域上应该区别对待,重点在中部和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