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发展,有两个反常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其一是消费增长长期低于GDP增长;其二是失业率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增长逐步下降,反而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失衡(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使得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相对较少。
2003年我国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54%和31%,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仅明显偏高,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2002年又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工业的高增长日益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土地、矿产、煤、电、油、运等已经无法承受。从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国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50—1970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30%下降到20%。1970—1990年间,又下降了4个百分点,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降到16%,尽管技术进步使得制造业出现回升,但占经济份额80%的服务业仍然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这是中国20多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几亿人温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初步达到小康,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和政策,一一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二、 宏观调控政策要着力于提高消费率和居民消费水平
要实行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重的消费政策,刺激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使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把大力推动个人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从以外向为主导转移到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失衡是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根本原因。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启动国内需求,致使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明显加剧,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的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逐年下降,而且失业压力也有增无减。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而我国2003年最终消费率为55.4%,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其中,最终消费率低于我国近10年58.5%的平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6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第二产业的高增长,而消费的低速增长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导致第三产业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更明显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而就业压力则持续上升。很显然,若不尽快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调整已严重失衡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将会继续恶化,就业压力还会继续上升。所以,当前需要大力扩大消费需求,使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传统的实物消费为主方式将逐步转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2004年上半年,我国部分行业投资出现明显“过热”现象,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对外贸易进口增幅明显超过出口增速,2004年前7个月出现逆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实现了“软着陆”,其中的奥妙就是消费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在此次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过程中,消费与出口承担重要的缓冲角色,而在过去,经济的放缓主要是通过对投资采取行政手段而实现的。”从消费增长的潜力分析,2004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2万亿元,比2003年同月末增长14%。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费资源和动力。
三、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群体的就业率低。
有关国际统计数据表明,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按照现价计算,2003年第二产业亿元产值需要的劳动力约2630人,而第三产业亿元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高达5639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2.14倍。第三产业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更是大大高于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的亿元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391人,而第三产业则为2030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5倍多。若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第二产业亿元产值需要的劳动力约4363人,而第三产业亿元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高达12694人,后者是前者的2.91倍;2003年第二产业的亿元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588人,而第三产业则为6760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11.5倍。可以看出,在经济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如果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太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第二产业的9倍,今后我国要想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若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是33.1%,而是40%,即比2003年的实际比重上升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52.3%,而是45.4%,即比2003年的实际比重下降6.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保持14.6%不变,那么,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将减少2120万个,第三产业将增加4559万个就业岗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合计将比2003年的实际增加2439万个就业岗位。这样,我国城镇的就业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四、提高服务业开放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境外服务业向我国内地转移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近期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以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含量、高增值的制造环节的转移成为带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引擎,也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业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仅占四分之一;1990年占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O%,估计为4万亿美元,且仍然存在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向服务业转移的空间。服务业在各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上升,以及许多国家放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限制,是服务业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内部的服务业外包代表着全球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它开辟了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发达国家利用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的巨大成本差异,在尽量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服务外包来实现成本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这轮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历史性机遇。
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分析,除了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外,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全部大国(人口5000万以上或GDP一万亿美元以上)中位列倒数第二,与其他大国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2001年,高收入大国(人均国民收入2651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平均为70%,上中等收入大国(人均国民收入4550美元)为60%,下中等收入大国(人均国民收入1230美元)为48%,我国只占34%。我国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也明显偏低。高收入大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平均为68.5%,上中等收入大国为56%,下中等收入大国为47.3%,我国只有28%,在所有大国中位列倒数第一(尼日利亚缺数据)。
总之,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还刚刚开始,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在法律制度框架下的开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清理有关地区封锁的法规,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对汽车、食品、烟酒等地区封锁严重的商品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要打破服务行业中的垄断经营,逐步放宽金融、电信、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和新型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用现代流通方式改变农村流通网络,把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做得好不好作为评价各地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2004年出现的农民收入增加而农村消费却下降的怪现象,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的表现。由于市场建设长期重城轻乡,农村市场基础十分薄弱,市场数量少,水平低,设施极为落后,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和新型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农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商业企业到农村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造农村的夫妻店、代销店,增强农村市场的活力,改变农村市场落后的状况。
按照国民经济翻两番的要求,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8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超过17万亿元。作为支撑这样巨大销售额的市场载体,我们现在的差距还很大。以零售业为例,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而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足1平方米,中小城市和农村比例更低。结构上的矛盾也很突出,由于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