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在于纠偏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增长的倾向,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一、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相衡量,教育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
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目中无人、不把人当人,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
(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小学教育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普通初中教育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高中教育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从教育的内部来说,一是教育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假民办已经成为民间教育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障碍。二是在教育目标上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三是文科与理科发展不平衡,重视理科轻视甚至歧视文科已经成为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的直接原因。中学过早地文理分开,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选择文科往往是学不好理科的学生的无奈行为。
<b>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b>
以上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我认为,应该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的勇气与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的程序。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比较重要的媒体上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用于人头费、用于城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教育经费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4%。2003年比2002年又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经费还不到GDP的2%。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
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三)树立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将现在的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我们建议高考制度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变革。
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的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严格按照分数录取,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 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而择优选才。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四)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是要加大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初、中等教育,是若干年来我国教育的不平衡的最主要的表现。1996年我国学前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6%,12%,67%;而同年,韩国这一数据分别是17%、13%、6%,日本为17%,19%,14%。这种重心倒置的投入偏向与教育投入的实际效益形成反差,因为事实上基础教育投入效益最大。二是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设施也不能得到保证。我们认为应该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为主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经费,尤其是在财政非常困难的地区,县级财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地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费用的。
(五)改变教育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主要是以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为主,以质量为代价换取教育超常规发展。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达到3849亿元,但是相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需要,缺口仍然巨大。在 “普九” 中,有些地方急于求成,为达标而达标,弄虚作假,教育严重负债。以湖南为例,2002年教育负债达31.75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负债25.3亿元。安徽农村教育目前负债约20亿元,这部分债务绝大部分是在前几年实施“两基达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温州苍南县,至2002年4月,全县教育负债总额近2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1.25亿元,36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中小学均系负债运行。
建国以来,在我国教育歧视已基本不复存在,但是,除历史原因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还显著存在,并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教育公共政策采取“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考试标准;资源配置失衡,缺乏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一地区内又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地造成一大批薄弱学校,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这些都只有利于发达地区和城镇学生的升学。另外,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各阶层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再加上教育腐败如“条子生”、“缴费生”的存在,导致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