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5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建言 > 教育


刘振夏:标本兼治 有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

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始终是一个老问题。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指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门开展了多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专项工作,应该说也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在今天,中小学生负担依然过重,主要表现为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致使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对10个城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被抽的5846位学生中,超过一成的小学生、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这与医学专家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需要而提出的、已得到普遍认可的“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中学生要满足9小时”睡眠标准有明显距离。过重的课业负担极大地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人说它危害着中国的未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表面的、直接的原因是来自学校和家长。一些受经济利益驱动,推销各种辅导材料、举办各种竞赛、评级的社会组织,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还主要地看升学率和教学成绩,迫使学校要发展,提高知名度,教师要有“业务水平”,都只能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做文章。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教育主管部门发布各种“禁令”之后,许多学校为了应对有关方面关于减负的“检查”,就把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的学习任务搞成“家庭作业”。在现有体制下,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对于学校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学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深层次原因。

  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望子成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代,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是加重学生负担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有一个阶段,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压力,认真采取了“减负”措施,学生的作业少了,书包轻了,不少家长也很赞成“减负”,但担心到升学考试时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就四处托人,忙着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报社会办的各种补习班。各类辅导资料更是热销。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压力,但社会上适合青少年的假期活动贫乏,家长对社会治安又不放心,许多学生被锁在家中,同样没有快乐。每年高校招生期间,“你的孩子被哪所大学录取了?”是考生家长们的热门话题。人们从以往的比收入,比住房发展到今天比孩子考出了什么成绩,上了什么大学。高考“指挥棒”就必然要求中小学追求升学率。高等学校连续扩招、海外教育机构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考压力,上大学的难度已明显降低。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家长和孩子已不满足于只是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名牌大学,要上好的专业。为了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就要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要上名牌初中,要上名牌中学就要上重点实验小学。在很多地方,这种升学竞争已经被推到了幼儿园阶段。能上名牌学校的当然只能是少数,但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学生负担自然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还只是高中学生及其家长的竞争压力大,后来前移到初中生负担重,再后来就是小学生负担重。现在,为考试的学习还出现了从幼儿园娃娃抓起的情况。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但这实际上还只是表面原因。激烈的升学竞争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就业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高学历要求。而这种就业竞争,高学历要求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由此看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迫于子女现在的升学竞争和未来的就业压力而“人为”地去加重的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人才评价体系上存在的片面性。

  关于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减负”的建议

  既有的“减负”措施没有取得长效、实效,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医治顽症,必须创新思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治标,就是要对直接加重中小学生负担的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以及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补习、竞赛、评级评比活动等进行综合治理。治本,就是在导致学校和家长给学生“加压”的深层根源上做文章。

  为此我们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减负”的办法可以有很多,如改革教材,降低教材的难度,减少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师水平,课堂上解决问题,不拖课,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等等。但是如果学校、家庭、舆论、及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不发生根本的变化,种种具体措施都难有长效、实效。真正“减负”必须首先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就业、成才的惟一途径,文凭更不等于水平。要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全面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录取期间新闻媒体不得登载所谓的“金榜”,不得炒作各级各类考试“状元”(过去还是只炒作高考“状元”,现在很多初中学校还炒作中考“状元”,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2.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让学校愿意给学生“减负”。

  在社会的“减负”呼声中,学校有苦衷,也有“减负”的愿望。但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不改变,任何一个想谋发展的学校不可能真正去“减负”。

  3.要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让家长自觉地给孩子减负。

  家长并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摧残。但是,社会的用人机制改变了,有了一个正确的重素质、技能而不是分数、文凭的科学合理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使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就业不至于太担忧,太有压力。只有家长们承受的就业竞争压力改变了,就业竞争压力才不至于过早地通过家长传递到小学生、中学生幼嫩的肩上。

  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继续承担好义不容辞的“减负”责任。

  中小学生还是孩子,负担重,危害健康。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和健康涉及到未来整个国民的素质,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孩子们的健康不只是孩子家长的事,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始终必须承担起促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加大“减负”力度。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各中小学校落实“减负”措施的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于那些变相违反规定的情况要及时发现,严格查处。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