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年重视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特别是明确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以县域财政为主的原则后,原有的极不均衡的经费投入状态得到了改变。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和配置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努力。否则,提高全民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良好愿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依据我们对农村教育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改革政策实施后,目前农村教育经费在投入和配置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全国县域财政状况差距较大,对于相当数量的县域教育而言,首先是经费存在的缺口和历史欠债问题。按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通常标准,每年的经费缺口一般在300万~700万元之间。多数县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分摊到各中小学的核拨经费中,这使本来就不充足的经费又不能足额到位。即使财政状况好的一些县区,由于政策不明确等原因,对这一问题也缺乏解决的积极性;其次,是学校没有筹集经费的能力。而且,随着费改税和逐步取消农业税,以及现行的“一费制”等措施的实施,学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还将继续下降,经费不足的矛盾将日渐突出。另外,历史欠债问题也较为普遍。这些欠债主要是“普九”时遗留问题或是学校改、扩建校舍时的举债,从现实情况看短期内还无法解决此问题。
2.经费的配置失衡。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学校支出的大部分都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和最低标准的教学条件及办公经费,而用于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研究和学生活动的经费微乎其微。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与城市中小学现代化教育的程度相比,差距甚远。这一问题引发的后果,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低下,而另一个重要的负面效应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心理失衡,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没有信心,对教学的研究缺乏积极主动性,关心和谈论的中心问题是自身的生存,而学校苦心培养出来的个别优秀教师,一有机会就“择优”而去。
3.非教学经费支出偏多。在经费严重不足,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各种非教学经费的支出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学杂费的挪用或提成,强行征订报刊,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的招待费用,政府采购中的不规范现象等都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不足雪上加霜。这种非教育经费支出,一方面加大了经费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在教师及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是政府和全民族的责任,必须通过法律、政策、制度和全民的支持才能有效解决。因此,它不只是个简单的“普九”问题,而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都要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建议制定《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法》,而不是通过政府号召或对口支援等办法来“救急”。这样既可以鼓励社会或个人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又能规范和统一用好来自社会渠道所捐赠的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鉴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历史欠债多,基础差等现实,建议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标准,注意缩小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性的逐步实现。
4.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经费投入而根本问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投入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素质的培训问题,增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家庭愿望的满足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发挥好教育的全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