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它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条件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水平低,重复、分散、低效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向更高层次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科技自身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的需要。
因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多方面原因,不仅有限的科技投入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所形成的科技资源也存在着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甚至有些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就科技资源的一部分——实验室资源而言,据了解,我国实验室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县级二万多家,总固定资产200多亿元,仪器设备近100万台套,其特点是: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交流、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缺乏活力。然而,在现有实验室资源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两年还在大力建设新的实验室,全国新建300多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又要拟建实验室。再如,去年“非典”疫情爆发之后,各相关行业均加大对病毒的研究及检测力度,在不确切了解P3实验室配备条件的情况下,均欲斥巨资组建P3实验室,这暴露出科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缺陷。
一、 造成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的因素
1、条块分割,难以共享。长期以来,科技资源的投入,主要由拥有资源者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投入,内部使用为主,对科研仪器设备和科学数据重保管,轻服务;各类科研成果或数据大多在内部保存着,使科技资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科技创新与进步,也难以为社会服务。比如,有的生产或科研机构需要用到的数据,本部门无法自行解决,向能解决的部门求助,又被告知是机密。由于各自为政,机制不活,大家互不往来,相互封闭,存在壁垒,造成各部门争资源、上项目,大量重复购置仪器设备,重复采集数据,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分散,又往往不足以配备完善的配套辅助件,使仪器设备的质量普遍不优,缺乏运行维护费用,许多仪器设备呈低效状态。
2、缺乏科技资源共享的法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要求,致使拥有科技资源的单位或个人难以形成推动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确保科技资源保值、增值。有些地区大型仪器协作网虽已建立几年,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够全面,科研单位也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实际发挥作用很小。
3、缺乏科技资源共享的机制与社会氛围。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共享意识淡漠,认为共享得不偿失,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给自己增添麻烦。同时服务收费高了人家不来做,低了又无法自我维持,也造成共享难以实现。
4、缺乏畅通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渠道。科技资源共享在宏观上缺乏管理与协调,由于不掌握科技资源的分布状况,许多单位或科技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也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资源,从而造成缺乏与浪费并存,设备利用率低。
5、行业评估、认证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如学校的评估制度、对生产企业的认证制度,条款要求必须建立实验室或拥有多少设备量,且要达到一定标准或要求才能通过,从而造成大量购置设备,而又使用不多。
二、 当前最迫切、最有可能实现共享的科技仪器设备资源和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建议。
1、发挥政府在引导科技投入中的作用,利用财政、政策、行政管理、国际贸易和法律手段等建立健全科技投入需求扩大的环境。
2、尽快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地方法规。要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必须从制度政策入手,创造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组织专门课题,开展相关研究,分门别类,区分不同情况、不同用途,制定相关的共享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保障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环境。
3、成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构。目前,科技资源主要还是靠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建议依托科技部门成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并赋予其对科技资源配置一定的决定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资源共享中的行政职能和引导作用。
4、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各类科研院所、大学开放自己的仪器设备、实验室、观测数据。形成健全有效的共用服务网络和资源数据库,加大信息更新及信息量的宣传力度,逐步扩大共享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5、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氛围。科技资源共享不仅是科技、教育界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建议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使科技界、企业、高校和公众都能共享政府信息资源。要鼓励科技资源拥有着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地共享活动,并推广共享的共享经验。媒体要大力宣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倡导共享精神。
6、重视基础条件建设。要建立基础条件建设制度,开展各地现有科技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充实数据库、文献资料库的数据更新、开放和运行;大力推进实验室的改革,推进实验室认证认工作的开展,维持一定数量的检测数量,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提高科技资源质量和准确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