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员是否心情舒畅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当前造成老百姓心情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公平”。概而论之,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是不合理,另一个是制度虽合理,但执行者不照章办事。现在关于前者大家谈的已经比较多,而对于后者似乎重视不够。其实后者也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制度执行者不照章办事就破坏了游戏规则,会引起不正常竞争,而不正常竞争的失败者会情绪非常恶劣,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政府头上。这就好比足球比赛,输球固然令人沮丧,但如果因为黑哨而输球那就不是沮丧的问题,而变成一股怒气了,如果说输球不能责怪足协,那么因为黑哨而输球就有理由找足协算账。所以政府如果不正视游戏规则之外的非正常竞争问题,是构建不了和谐社会的,也是会引火烧身的。所谓正视就是要查找原因。已经谈的比较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是腐败。这固然不错,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常常被忽略,就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不照章办事、有章不循的作风。正是这种广泛存在的大家习焉不察的作风使得到处都有空子空钻,从而使特权泛化;而这种作风因为就其严重性来说构不成腐败,所以还不好打击,因此当前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它对人们情绪的破坏性不小,对社会和谐的破坏性不小。为了说明这种作风的普遍存在及其危害性,下面从本人较为熟悉的教育界从小到大举三个例子。先说“小”的,各省市都有重点中心,重点中学的录取规则恐怕不能说不完备,但真是100%按规则录取吗?恐怕不是。我听到老百姓对此意见不小。再说“中”的,高校竞争,每次伴随学位点的申报,都会出现全国性的游说大串联,如果都按规章制度办事,有这个必要吗?我听到高校老师,以至领导对这种现象啧有烦言,但很无奈。最后说“大”的,省与省的竞争有时也不正常。比如教育投入经费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问题,我知道今年有两个大城市为了比高低,把本市上报数字的时间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甚至最后一分钟,就为了看对方怎么报,然后决定自己如何报才能压倒对方。这里边肯定大有名堂。如果都是照章办事,在游戏规则内竞争,有这个必要吗?显然没有。总之,我认为号召各级公职人员改变作风,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必要。为把这个转变作风落在实处,我觉得提倡“照章办事,一丝不苟,公事公办,从我做起”这16个字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