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落实三农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农资市场进行整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整顿农资市场,农民已经得到了实惠,但从2004年我们深入农村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伪劣农资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本来仅需每亩投资300元左右就可以防治果树病虫害,但由于使用了伪劣产品,投资额高达6 0 0元/亩左右。据在乐亭的调查显示,2004年乐亭县有近5000亩葡萄在亩投资农药款400—500元后仍减产6 0%,近2000亩绝收,一些苹果园年喷药1 4~1 6遍,采收时烂果率仍高达6 0一8 0%,触目惊心的损失数额,不到现场的人是无法相信的。更有甚者,一些农民用了伪劣农资造成育苗不出苗,出苗不结实,喷药不治病,反而因药害绝收等现象。这些都说明,伪劣农资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是农民的最大经济负担(精神上的负担就更难以估价了)。
因此,进一步净化、加强和整顿农资市场,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解决各级职能部门“心为民所系”的大事。农资工作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呢?我们建议:还是要从我国农民、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当前农民希望的农资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货真、价实、安全、易懂。
1、真货:如何能购买到“真货”是农民最关心、费心、烦心的一个问题,看看现在农资上的包装,什么“百万农民信得过产品”、“国家定点企业”、“经国际认证”、“仅限大陆销售”、“进口原料”、“国内加工”、“质量由某某单位承保”……,看上去都是上好佳品,但名符其实的为数不多。农民们花了血汗钱却买不回“真货”,本来喷10次左右就能挽回损失的情况,结果喷了1 5—1 6次还造成5%左右的损失,你说烦心不烦心,介绍的真假农药识别方法,农民没办法操作,一些挂着“放心店”技术部门的门市部同样在售假,甚至更为严重,农民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到哪里能够买到真种籽、化肥和农药,怎样才能识别真伪。
2、价实:不少农资产品,本来成本很低,但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原本5000元左右一吨的“福美砷”,变了名称“阿苏妙"之后,身价一下涨到1.5万元,“代森铵”变成“康顺奇”、“金瑞福”,身价则翻了5倍,购单一的制剂很难,到处都是身价翻倍的复配制剂,复配制剂的泛滥成灾,不仅加大了农民的防治成本,带来的生态问题、抗性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谁来管一管价不符实的农资产品?
3、安全:现在有不少混配农药为了追求效果、利润,在生产中偷偷混配高毒、剧毒成分,一些生物农药中混有非生物农药成分,却在封面上印着“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专用。粗制滥造,不经试验,盲目推广,每年因药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十分严重。假种籽、假化肥……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很难用数字来统计。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经常是投诉无门,遇到的是层层设卡堵截,得到的答复是“气候特殊"、“管理不当”、“天灾”等敷衍之语,他们只好忍气吞声。农民十分盼望对这些问题有个讨说法的地方,有人说农民可以找消协、工商,但据我们了解,一些伪劣产品厂家自知有鬼,已经提前向有关部门交了保护费,鬼就变成“人"了。
4、易懂:盼望能看到通俗易懂的使用说明书和标签,解决一药多名现象是农民的又一盼望。近年来,农药的质量如何,我们不敢“恭维",但面对我国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的农民(农药的直接应用者),编写的标签说明书却越来越洋气、越高明、越离谱,让农民越来越不容易看懂了(因为看懂就无法卖高价了),明明是国产品,但关健词不少是洋文,什么“纳米技术”、“选用进口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国际领先"、“国内首创”、“对抗性害虫有特殊效果"等等,明明是多菌灵硫磺粉复配制剂,按规定应标明为50%多磺硫,但硬要写成“多菌灵”,然后在下面写上50%多硫或洋文字母,字小的几乎看不见,造成老农民用的多茵灵卖为含大量硫磺粉的多磺硫,用这类产品处理苗床土壤,造成出苗困难,苗期不长,根系发育不良等后果,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
我们曾经对大连某厂生产的标明对小菜蛾、白粉虱有特殊防效的产品进行了严格验证,田间试验结果是实际防效为零,至于加水量的扩大几乎成了通病。某厂生产的3 0%多磺硫,稀释倍数标定为2 0 0 0—2 5 0 0倍,按实际成分只能稀释200倍才有效果;西安某厂生产的大清园(72%多硫化钡)越冬休眠期使用应当为2 0—2 5倍,可厂家大力宣传加水量为600倍,厂家发了大财,农民实际在给果树喷水,明明是一些生物肥、生物酶,宣传上竟说“自从有了生物酶,种田不再用化肥”。
农民说,现在的说明书标签咱看不懂,这不是故意糊弄咱老农民吗?用不负责任的说明书误导农民消费,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的一大奇观!农民要求改进农资供应工作,农业生产要求杜绝伪劣农资,农民使用农资要求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指导和宣传!因此建议:
1、严把农资审批关:农药由农业部药检所统一掌握审批登记,本来是为了严把“关”,但据我们所知关外有洞,一些小厂一年可得到几个甚至十多个批号,一些产品的试验资料不是出自田间,而是在办公桌上拼凑出来的。数据来自造假,批复主要看你怎么花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出炉农药的第一关“审批”就出了问题,又如何保证农药的质量呢?因此建议:审批要有试验原始数据,要增加现场考评内容,建立审批人签名负责制,对内容失实的产品不能盲目审批,一旦造成损失要追究审批人的责任。
2、严格审查:规范农药使用说明书,说明书要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不能误导,谁来审查说明书?应当是各级药检部门,审核合格后要有手续,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当前应对已投入市场的过于离谱的说明书、标签责令厂家追回更换,有关部门应当印制符合标准的各种农资产品说明书样版,要求农资经营部门公开张贴在最醒目的地方,还农资一个清白,给农民一个明白。因说明书误导消费造成损失同样要承担赔偿责任,严重的还应承担法律责任。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当前对农资的管理是多头“执法”,监察、工商、技监、公安都在管,但大多只管收钱、罚款,而遇到农民遭受伪劣农资害时,罚没款却给不到直接受害者手中,这是很不合理的,有些地区缴了一年的管理费(实为劣质产品保护费),产品在当地市场就可畅通无阻。建议利用现代手段,对各地查到的伪劣农资进行全国性大曝光;地(县)级媒体要定期播放;把检查重点深入到乡、村的销售网点;将农资经营部门(个人)与管理部门真正脱勾;并建立常年有效的检查制度。
4、逐步整顿农资经营单位:现在有一种倾向,假冒伪劣农资正通过暴利、高额有奖销售、售后付款等手段,直接进入最基层经营单位,基层绝大多数经营者缺乏农资基本知识,存在积极推销利润高的或采取搭配销售等办法,为获取暴利不惜坑农害农,喷一次药用多种农药搭配成了时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带来不少生态问题。建议:农资经营户必须配备农业中专以上毕业生做营销员,既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又可解决农技学生的就业问题。
5、尽快解决一药多名现象:当前国内市场上同一种成分的农药,采用多种名称的现象十分普遍,如500%多菌灵菌,在市场上就有20多个名称,什么“新灵”、“病立除”……,加上不规范的标签和说明很容易造成混乱,我们多次看到有的农民混配的农药中用了三种不同商品名的杀菌剂,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农民总问,为啥同一种成分的农药要叫这么多名字?有些有效成分还用外文,故意让农民看不明白,这不是在人为制造使用上的混乱吗?建议:把农药的有效成分及使用方法,用最清楚、最易懂的语言,标明在包装上最显著的位置,将一药多名的现象尽快得以解决,坚决查处厂家和经销商“密谋”给农药起多种名称的现象等坑农伤农事件的再度发生。
|